2021-01-11 18:00:00
太倉市農林村農機服務隊在田間收集秸稈。
走進江蘇省太倉市城廂鎮東林村米廠中,在現代化設備的轟鳴聲中,一粒粒晶瑩剔透的“富硒大米”剛下流水線,就被真空包裝、冷藏入庫;飼料廠內,自動化生產線正開足馬力運轉,將一包包青貯的秸稈切碎后,加入豆渣、礱糠等“營養元素”,加工成牛羊的青貯飼料……
作為太倉秸稈綜合利用的樣板,東林村探索開展農牧結合、種養循環生產,走出了一條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路徑,不僅促進了種植業、養殖業協調發展,全面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獲得了畝均綜合效益超萬元的高經濟效益,更進一步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為鄉村旅游、品牌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太倉市按照“整體推進、農用優先、因地制宜、綜合施策”的總體要求,以秸稈多元化利用為主要手段,通過行政推動、政策扶持、技術與體制機制創新等,秸稈收儲體系得到加強和優化,形成了成熟的多種形式利用模式,秸稈利用方式不合理的狀況得到顯著改觀,全市2020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100%。
項目引領,打造秸稈綜合利用“太倉模式”
太倉市常年種植水稻16.5萬畝、小麥15萬畝,加上油菜等其他作物,年農作物秸稈產生量約16萬噸,可收集量約13萬噸。太倉市以構建秸稈為核心資源的區域性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閉合鏈為目標,通過對秸稈利用結構調整、方式轉變及模式優化,實現了糧食生產、畜牧養殖、現代園藝的有機銜接,為全市農村生態環境改善與綠色太倉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
太倉市于2017~2019年連續三年實施中央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縣項目。通過項目集成,太倉市建立了完備的農作物秸稈收集體系,推動形成了秸稈飼料化為主,肥料化、基料化齊頭并進的秸稈綜合利用“太倉模式”。
目前,全市已建成秸稈收儲社會化服務組織13家,擁有打捆機、包膜機、摟草機、夾包機和大馬力拖拉機等秸稈收集機具22套,全市秸稈收儲能力達到5.5萬噸。在大力推廣秸稈機械化還田的基礎上,太倉市積極探索秸稈離田多種形式利用新途徑。以東林村為代表的秸稈飼料化增值利用,按照構建“稻麥生產、秸稈收集制飼料、秸稈飼料養殖肉羊、羊糞制肥、有機肥還田”物質循環閉鏈的技術思路,實現秸稈“過腹還田”利用,東林村投資4500萬建成的秸稈飼料廠年處理能力高達4.5萬噸。以太倉綠豐農業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秸稈肥料化利用,依托氣流膜曝氣式發酵技術,集成農作物秸稈與動物畜禽糞便原料的有機肥生產技術,促進肥料產業升級,公司年消納秸稈等農林廢棄物30萬噸;同時,太倉市在農牧結合種養循環框架模式的基礎上,探索建立“種植—秸稈基質—無土栽培—肥料—種植”和“秸稈種菇—基料還田—改良土壤—水稻種植—秸稈種菇”等農業種植循環框架模式,共同形成了秸稈綜合利用“太倉模式”,實現秸稈資源的高質化增值利用。
政策扶持,“補、獎、罰”三措并舉
近年來,太倉市按照“夏季還田為主、秋季收集為主”的原則,每年年初就明確年度秸稈綜合利用目標任務、作業要求和補助標準等,并圍繞秸稈還田、利用和禁燒工作具體要求,形成了“補、獎、罰”三措并舉的獎懲機制。“補”是指結合省級安排的秸稈收儲和多種形式利用及還田切塊資金,對各類秸稈利用主體收儲、利用本市農作物秸稈的每噸給予120元的補助;對農戶未進行露天焚燒,并按作業標準進行機械化還田的,按還田面積每畝給予10元的作業補助。同時,《太倉市生態補償資金管理辦法》明確了秸稈綜合利用將作為每畝420元的水稻生態補償資金主要用途之一。“獎”是指對新增的用于秸稈利用的主要農機具在中央和省補貼的基礎上,太倉市級財政再進行獎勵。“罰”是指對出現秸稈焚燒的村,扣減該村獎補資金,并扣減所在鄉鎮年度績效考核分。據統計,2017~2020年,全市共發放秸稈綜合利用補貼1500萬元。
綠色發展,探索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新路”
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是踐行綠色發展、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開展秸稈綜合利用結構調整與利用方式優化,推動秸稈綜合利用向產品多元化、高值化的多元產業鏈方向發展,是太倉市秸稈綜合利用最為緊要的任務。市相關部門將積極構建秸稈“收、儲、運、用”信息化監管系統,協調組建秸稈綜合利用產業聯盟,把全市秸稈產出主體(種糧合作社、大戶)、秸稈收儲主體、秸稈生產主體、秸稈資源化利用產品使用主體及相關技術部門聯合起來,解決秸稈產業技術運用、行業管理、利益分配等問題,推進秸稈資源化利用。
“十四五”時期,太倉市將以秸稈離田資源化利用為主攻方向,以提升秸稈機械化收儲能力為重點,以激發社會主體廣泛參與為動力,以完善配套扶持政策為保障,創新技術模式,配置先進裝備,優化秸稈綜合利用方式,推進產業結盟,創新運行機制,提升秸稈綜合利用效益。通過對秸稈利用結構調整、方式轉變優化及模式、機制創新,探索出一條基于秸稈全量綜合利用的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推進農業生產方式向更高水平、更新領域轉型升級。 記者 孫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