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6 11:09:35
從“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園韻味,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自然風光,再到“野田春水碧于鏡,人影渡傍鳥不驚”的安靜恬淡,走進廣西欽州市鄉村,一幅美麗的生態宜居鄉村畫卷盡收眼底。
自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欽州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廁所革命”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開展“美麗村屯”建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日常管理,推動“四好農村路”建設、村容村貌提升和“美麗欽州·幸福鄉村”等農村改革建設,探索出了一條“低成本、可復制、易推廣”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路子。
欽州市靈山縣三海街道梓木塘村干凈整潔的入村道路。 黎堅 攝
生態宜居讓農村美起來
近日,走進靈山縣三海街道梓木塘村,只見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房屋錯落有致,村道干凈整潔,鄉村文化墻圖文并茂,魚塘碧波蕩漾,水歡魚躍,上個世紀舊民宅的楹聯、墻體經過修葺煥發著新的生機與活力,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美麗。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近年來,梓木塘村抓住“生態”和“宜居”兩個關鍵點,充分挖掘本村歷史文化底蘊,將生態文明、鄉村振興等與本村特色元素相融合,把留住鄉愁、紅色革命、美麗鄉村等畫卷逐一描在筆端繪在墻上,以提升鄉村文化氛圍,調動村民建設美好家園的熱情。同時,該村還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著力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等問題,通過開展“清潔鄉村”星級文明戶評比、“美麗庭院”創建等工作,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化被動為主動,形成長效機制。目前,該村實現了入村有景觀路,村內有微菜園、微公園的目標,讓村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生活真正綠起來、亮起來、美起來。
“我們三海街道以嶺南文化為底蘊,以壯大荔枝產業為目標,打造了以梓木塘村為代表的徽派風格村落、以頭步江、格木突為核心的示范帶,將龍武荔枝特色農業片區1000多畝的荔枝貫穿其中,打響了靈山荔枝品牌,增加了群眾收入。”靈山縣三海街道辦事處主任施敏對記者說道。
近年來,靈山縣扎實推進“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有機統一,初步形成“縣有示范帶、鎮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戶”的“美麗村屯”示范村建設格局。2020年,全縣完成建設示范帶4條,完成建設基本整治型村莊200個、設施完善型村莊29個、精品示范型村莊18個。
修復傳統民居 賡續紅色精神
冬日里的貴臺鎮那疋村一派生機盎然景象。古色古香的民居群坐落在青山綠水間,一幅幅紅色革命主題文化墻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抬頭仰望間,一屋一墻一山水,一步一景一幅畫。
貴臺鎮那疋村是革命老區和壯族聚集區,保留有豐富的紅色革命題材,是70年代30多名知青在這里插隊留下的。墻壁上“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自己動手 豐衣足食”等大幅語錄映畫以及毛澤東語錄,訴說著那疋村與眾不同的紅色氣息。
近年來,那疋村以美麗村屯建設為契機,以紅色故事為主題,挖掘和打造紅色文化,發展紅色文化旅游,發動群眾積極捐款捐物、投工投勞參與建設,僅用2個多月時間,整個村貌煥然一新。昔日“臟亂差”小村莊,如今已成為小有名氣的“網紅打卡村”。走在村里,每一個轉角處,生動形象的精美畫面都能給人帶來驚喜。
“在創建美麗村屯過程中,我們組織了290多名群眾參與美麗鄉村環境整治、捐款捐物,共籌集捐款20多萬元,群眾捐獻青磚3萬多塊、舊物品一批以及讓出5畝菜地、宅基地。”貴臺鎮百美村委支書梁顯茂說道。
貴臺鎮那疋村昔日“臟亂差”小村莊,如今已成為小有名氣的“網紅打卡村。 徐潔 攝
據了解,目前那疋村有保存較好的青磚瓦房85棟,其中百年老宅13棟。村中有鮮明的紅色文化元素,青磚瓦房大多書刻有毛主席語錄和對聯。
近年來,欽北區借助示范村優美景色、民俗壯鄉風情等資源優勢,精心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有序推進“美麗村屯”示范建設。通過發展特色產業,開展鄉村生態旅游,形成“低成本、可復制、易推廣”的做法經驗,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經濟發展,促進群眾致富增收。
“欽北區堅持規劃先行,根據各村屯的地形地貌、現狀資源,在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的同時,采取‘四個整合’措施,以點帶面,通過示范引領,有序推進‘美麗村屯’示范建設,建成了一批富有內涵、各具特色的美麗小村莊,留住了愁,留住了鄉親,使美麗村屯建設沿著‘強產業、百姓富、環境美’方向穩步前行。”欽北區副區長黃蕩開說。作者:王家增 徐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