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6 09:04:42
2020年,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和嚴重自然災害影響下,全國上下眾志成城,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產,糧食生產再獲豐收,“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農民收入實現正增長,“三農”壓艙石作用更加凸顯。穩的不只是數量。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我國主要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為97.6%,沒有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為服務疫情防控全局、服務“三農”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堅實基礎保障。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五年。“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要求我們必須遵循新發展理念,拉高線、守底線,落實“四個最嚴”、“產”“管”并舉,數量質量并重,形成發展高質量、監管高水平的新格局。
健全農業標準化體系 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
隨著消費結構的調整,人們對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要把保質量作為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任務,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增加優質綠色和特色農產品供給。
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作為“四個最嚴”的首位,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執法依據,是支撐和規范農產品生產經營的重要技術保障,也是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的根本途徑。
當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存在體系結構不合理、協調應用水平不高,制標用標“兩張皮”等問題,制約了農產品質量和品質提升。對此,農業農村部加強以品種為主線的全產業鏈標準頂層設計,目前已構建成以安全標、綠色標、優質標、營養標為梯次的高質量標準體系。
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粵港澳大灣區高標準“菜籃子”、壽光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和“菜籃子”大縣開展了全域標準化示范,實現規模主體按標生產,樹立創標、制標、用標、達標典型。
穩住并做大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這個基本盤,是提升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水平的關鍵。多年來,綠色優質農產品質量認證穩步推進,目前全國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數量快速增長,產品總數達到近5萬個。
“十四五”期間,農業農村部將進一步強化綠色導向,突出標準引領,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品質新內涵。完善一批農獸藥殘留、投入品管控等與強制性要求配套的標準,推動制定一批農產品營養品質、分等分級等助推產業鏈延伸的標準,選擇一批影響力大、帶動力強、產業基礎好的農產品,實施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構建與應用試點,補齊短板,探索農業標準化新模式。
聚焦突出問題 防范化解風險隱患
全國100%的省(區、市)、88%的地市及所有“菜籃子”產品大縣及其鄉鎮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落實監管、執法人員近15萬人,連續多年開展農資打假“春雷”行動和“利劍”專項整治行動……“十三五”期間,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防控能力顯著增強,將農產品質量安全閥門擰得更緊。
2020年2月疫情發生以來,各地質檢機構強化職能,發揮快速檢測手段優勢,做到快檢、快統計、快出結果,保證“菜籃子”產品快速上市、供應平穩。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和專項監測得到加強,完善優化監測計劃,增加參數、擴大覆蓋面,探索將小農散戶納入抽樣范圍。
隨著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基本穩定,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農產品消費活力持續釋放。我們要更加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特別是對仍然存在、時有發生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保持警醒、細心防范。
“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部將啟動“治違禁促提升”行動計劃,聚焦突出問題,組織力量逐個攻克,力爭3-5年內基本禁用超標藥物。此外,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計劃將會進一步完善,監測范圍也將擴大。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同有關部門推動出臺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辦法,保持高壓嚴打態勢,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長牙”“帶電”。
加強能力建設 推進治理現代化
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系統大力推進一系列監管制度落地、監管措施落實,為開創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新局面提供保障。
從2016年7月六省試行到2019年12月全國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為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帶來了新變化,已成為全面落實主體責任、建立健全從產地到餐桌的全程監管的重要抓手,推動了產地準出管理與市場準入管理順暢銜接,提升綠色農產品品牌效應和市場競爭力。
2014年起,原農業部組織開展了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通過推進縣域整建制創建,切實落實了基層屬地管理責任,以點帶面推動建立了責任明確、監管有力、執法嚴格、運轉高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農安縣”不僅是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等重要制度創新的先行模范,是農產品質檢機構改革的探索先驅,還是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的培育基地,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中發揮著引領作用。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數字”走進田間地頭,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實現智慧監管。通過高清視頻監控、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以視頻采集、電子存儲方式來自動記錄農藥獸藥使用信息已成為現實;國家農產品追溯平臺建設進展喜人,已有11.5萬家各類企業主體入駐,做到農產品“來源可溯、去向可追、責任可究”。手段現代化、智能化,為融監管于服務、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現代化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
面對“十四五”的新形勢與新要求,我們要把握關鍵時期,創新監管機制,運用現代化監管手段,推進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質量追溯、信用體系、網格化監管等新制度落地生根,實現由守底線到預防為主的轉變,在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現代化的路上邁出穩健步伐。 黃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