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8 11:10:29
近日,《小康》雜志社聯合多家國家權威部門和專業機構,推出“2020中國鄉村振興百佳示范縣市”榜單。合陽縣成功入選,是渭南市唯一上榜的縣(市、區)。
合陽,一座渭北旱塬上曾被打上貧困烙印的小縣城,近年來相繼榮獲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全省鄉村振興先行區、全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先進縣等稱號。
屢獲殊榮的背后,合陽縣推進鄉村振興的秘訣是什么呢?
產業拓寬致富路
“村子有了產業園區后,大家都不用再外出務工了,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除了在園區上班的工資,年底還有分紅呢。”12月20日,合陽縣甘井鎮麻陽社區村民喬艷芬說,自2014年麻陽宏昇菌業扶貧園區成立以來,她已經在園區打工4年多,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
目前,麻陽宏昇菌業扶貧園區擁有香菇大棚19座,年產鮮香菇60萬斤,年總產值330萬元,按照“新型經營主體+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貧困戶”模式,帶動126戶貧困戶增收致富。
產業在鄉村發展壯大,群眾在家門口致富增收,這樣的場景如今在合陽縣比比皆是。“產業發展是農業現代化的‘活水源泉’,是群眾脫貧致富最長久、最穩定的命脈所在,也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所在。”合陽縣委書記李縣平說,新形勢下,要整合所有資源和力量,全力以赴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布局,拓展產業空間,實現農村產業興旺,農民持續增收。
合陽縣先后出臺了《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產業扶貧與產業振興有效銜接實施方案》等政策,按照“北部蘋果、東北部花椒、東部漁蓮、中部葡萄、西南部藥材、東南部水果”的布局,不斷鞏固拓展產業基礎。目前,全縣果業面積53萬畝、花椒24萬畝、生豬存欄12萬頭,擁有“雙品一標”認證農產品29個,其中“合陽紅薯”“合陽九眼蓮”“洽川黑烏鱧”先后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
聯合社“改”出新天地
“從專業合作社到聯合社,改變的不僅僅是合作形式,而是扎根土地的商業思維。以前只想著如何提升數量和質量,現在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打造品牌,如何更好地與市場接軌。”合陽聚鑫農業專業聯合社理事長張軍說。
今年“十一”前夕,由金峪鎮溝北村、城關鎮郭村、新池鎮南溝村、皇甫莊鎮的4個集體經濟組織共同發起成立了合陽聚鑫農業專業聯合社。聯合社堅持園區化、合作化、公司化、工業化的產業振興思路,結合合陽當地特色文化,推出“舊時甜”系列農產品,加大電商直播宣傳,打通三產融合的堵點和痛點。運行兩個多月來,已經帶動貧困戶807戶7000多人。
聯合社的突破是合陽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蓬勃推進的縮影。合陽縣堅持完善機制、聯農帶農的原則,引導經營主體與農戶形成穩定利益聯結機制,完善扶貧產業的利益分配,把有條件的農民一戶不漏地鑲嵌在產業鏈條上。目前,全縣215個村(社區)全部完成試點任務,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實現全覆蓋,20個示范村收入突破50萬元,50%的村(社區)收入超過20萬元。另外,合陽縣被農業農村部列入第二批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典型單位名單,其“合作經營+現代農業+服務創收”的模式在全省被推廣。
鄉村打造“好風光”
12月21日,沿著寬闊整潔的水泥路,走進合陽縣城關街道白靈村,房屋青瓦白墻、錯落有致,外墻上一幅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畫格外醒目。白靈村黨支部書記曹明杰介紹,白靈村先后投資1000余萬元,拓寬硬化1.2公里主干道和10條主巷道,鋪設上下水管網,栽植各類綠化苗木20余萬株。
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白靈村相繼高標準建成便民服務室、黨員活動室、農民講習所、中心文化廣場和文化大禮堂,組建鄉賢文化隊伍,開展好媳婦、好公婆、脫貧創業之星、十星級文明戶等評選活動,使村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近年來,合陽縣整合資源,聚焦鄉村道路、污水管網、“廁所革命”、垃圾處理等重點環節,全面推進“村莊清潔”行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合陽縣提出了“6543”設施標準,實施改水、改廁、改灶、改院、改墻、改線“六改”工程,實現房前屋后干凈整潔,明顯提高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建設鄉村文化大禮堂,打造黨員教育大學堂、技術培訓大課堂、道德法治大講堂、文化活動大禮堂、村民議事大會堂“五堂合一”綜合陣地,豐富講堂內容形式,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加快“四室”建設,即廣播室、衛生室、便民服務室、民事調解室,特別是重點建設民事調解室,使矛盾糾紛在群眾身邊得到有效協調化解。
記者 田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