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5 10:05:04
深冬時節,望著田里茁壯成長的冬小麥,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志營農機合作社理事長陳志營告訴記者:“收獲完玉米播種冬小麥,從秸稈還田、深松整地到精量播種,農機發揮了大作用,我們合作社整合農機資源,能服務幾萬畝耕地。”
河南省漯河市大力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十三五期間投入9.3億資金支持農機化發展,截至2019年底,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256萬千瓦,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以上,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8%以上。像志營農機合作社這樣的農機化服務組織也越來越多,農機社會化服務面積也越來越廣。漯河市農機推廣服務中心主任郭東升說:“我們積極引導農機戶、農機大戶及社會力量組建農機專業合作社,并對農機合作社給予政策和資金等方面的扶持,促其上規模、上水平,增強發展后勁。”據介紹,漯河市全市農機合作社年服務農戶已達到14萬戶以上,服務面積達到182萬畝。
近年來,漯河市農機推廣服務中心持續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指導全市農機服務組織充分發揮農機裝備優勢,積極創新服務模式、優化服務機制,增強服務能力,引導他們因地制宜,開展流轉土地,推行訂單作業、連片作業、托管服務、租賃經營,有力推動了全市農機社會化服務提檔升級,促進了新機具的快速推廣和新技術的示范應用。
玉米是漯河市重要的秋糧作物,長期以來,農民一直沿襲機械化摘穗、果穗晾曬、脫粒、籽粒晾曬的技術路線,中間環節多,人工成本高。自2016年開始,漯河承擔“農業部玉米籽粒低破碎機械化收獲技術集成示范”“河南省玉米籽粒聯合收獲機械化技術試驗示范”項目,形成了成熟的以“玉米籽粒直收機械化收獲技術”為核心的集成技術模式。東紅農機專業合作社位于漯河市舞陽縣16萬畝高標準糧田示范區內,今年種植了1200多畝玉米,從2016年開始采用了高產密植玉米籽粒機收的方式,并積極在周邊村莊推廣。合作社理事長閆躍東介紹說,用籽粒機收方式能省工省時,能減少糧食損失,能提高玉米品質,能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大大提高玉米的種植效益,越來越深受當地廣大農民尤其是種糧大戶的歡迎。
如今,漯河已成為黃淮海玉米籽粒直收機械化技術的支撐區域和輻射源點。2020年玉米籽粒直收機械化技術在漯河市大面積、大范圍推廣應用,玉米粒收面積達到66.65萬畝,粒收率達到55.26%,遠高于去年全國5%的粒收水平,實現農民年增收超億元,成為全國玉米粒收“排頭兵”。記者 李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