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10:00:16
近年來,鹽津縣委、縣政府始終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振興之路,把竹產業作為全縣一大富民產業全力推進,發展壯大,逐步成為支撐全縣脫貧摘帽的重要產業。
鹽津縣緊抓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天保工程、生態治理等政策機遇,引導老百姓大規模種植筍用竹。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1200米以上海拔區域種植方竹,800米至1200米海拔區域種植刺方竹”的發展思路,通過新植一批,充分利用新一輪退耕還林、天保工程等林業工程項目大力發展竹產業;改造一批,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對低效殘次林地進行竹苗補植,形成竹灌混交發展竹產業;更換一批,對現有用材林進行商品性采伐,對更新后的林地種植竹子發展竹產業;選種一批,在800米海拔以下地區發展筍材兩用竹的措施,大力推進竹種植和竹產業基地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鹽津縣以新一輪退耕還林項目為支撐,采取“村集體公司+農戶”開發合作模式,農戶以土地和竹資源入股,“抱團”發展竹筍產業。鹽津天昊苗圃合作社就是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該合作社位于鹽津縣普洱鎮正溝村,合作社有250余畝的方竹育苗基地,共20戶農戶入股,年收入達120余萬元,農戶每年可分紅3萬元至6萬元左右。“以前在家里收入低,只能出去打工掙錢,一年只能回一兩次家,現在有了竹子這個產業,在家就能掙錢,把小瓦房換成了大平房,還開上了小汽車。”入股的村民彭啟雄告訴記者,自己入股合作社的同時還承包有300畝土地種植方竹,目前已有200畝投產,年收入15萬余元,合作社還可以分紅5萬余元。
近年來,鹽津縣委、縣政府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產業發展模式,進一步優化招商引資環境,引進具有一定實力和經驗的竹產業企業落地鹽津。企業通過自身能力建設,產品加工能力不斷提升,2020年,全縣竹產業企業年加工能力達7000噸,比2013年增長300%。通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把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竹產業基層市場主體,統籌“種、管、采、銷”四個重點環節工作,不讓一棵竹子游離于組織之外,落實產業發展高度組織化。
“我們公司的泡椒筍片、筍尖銷往全國各地,甚至已經出口新加坡,而且廣受好評。”鹽津林森農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鄧波說,公司為牛寨鄉8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帶動18戶貧困戶脫貧致富,目前,公司的竹筍食品年銷售額已達到1500余萬元。
目前,竹產業在鹽津基本形成產業化、規?;?,竹產業逐步從過去的種竹、賣筍、產品初加工向精細化、質量化、品質化過渡。后續按照“一區五園一配套”的規劃布局,將建設集管理、儲存、精深加工、生物制品、科技研發、商貿物流、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現代竹產業生物科技園區,隨著園區的建成,竹產業將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形成完整的竹產業鏈,為全縣竹產業增效、竹農增收、鞏固脫貧成效、加快鄉村振興再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