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9 09:11:37
每年國慶前后是青海省馬鈴薯收獲季,海東市互助縣蔡家堡鄉大莊村村民宋顯花告訴記者:“今年馬鈴薯收成不錯,企業定點收購,我們再也不愁銷路了。”
青海威思頓集團有限公司是大莊村馬鈴薯的主要收購方。從10月4日開始,每天從早上7點開始為農戶開放收購渠道,每天收購馬鈴薯3000噸左右。
該公司負責人介紹,2019年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戶”的聯合機制,建立起了緊密的資金、技術、品牌和信息聯結機制,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讓馬鈴薯種植戶實現了增產增收。
讓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讓合作社更好地服務農民,讓農民更加專業化……2018年以來,青海省大力培育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抓住“聯”的機制建設、搭建“合”的體系框架、強化“體”的規模實力,支持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引領要素融合、主體融合和產業融合發展,全省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的綜合效應正逐漸凸顯。
產業興旺有“思路”
實現農牧民增收,產業發展是基礎。牛羊生產是青海的資源優勢產業,又是民生產業。在青海,絕大多數農牧民通過牦牛、藏羊養殖實現了脫貧。
初冬時節,走進位于西寧市湟源縣的青海三江一力農業集團,牛棚里的牛羊膘肥體壯,冷鮮車間里的牛羊肉經過加工包裝后走上全國各地消費者的餐桌。
三江一力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是由青海三江一力農業集團有限公司牽頭,聯合10家種植及養殖專業合作社組成。該聯合體通過飼草種植、牛羊養殖、綜合加工和線上線下交易,將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種養大戶緊密聯合在一起,以規模經營為依托,以利益聯結為紐帶,實現經營的穩定性和利益的最大化。
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聯合體運用了“全產業鏈”的理念,通過產業發展使養殖業、種草業、加工業和有機肥生產等形成產業良性循環鏈條。通過養殖戶養殖技術有保障,產品銷路不用愁,養殖效益有提高,大大激發了養殖的積極性。這種互惠互利的供需協作關系已成為湟源縣發展農區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的主要模式。
目前,青海省已培育省級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40個,涉及全省牦牛、藏羊、青稞、油菜籽、枸杞、冷水魚、馬鈴薯等特色產業,參加聯合體的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475個,聯合體內農牧業經營主體銷售收入達到49.8億元。
“組建聯合體后,各牽頭龍頭企業發揮了其在技術、信息、資金等方面的優勢,使合作社和農牧戶獲得了生產技術、市場信息的指導服務,尤其通過訂單銷售,盤活了資金,自身規模擴大了、效益提高了,帶動效應也明顯了。”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產業處副處長孫明說。
融合發展有“門路”
幾年前,西寧市湟中縣上五莊鎮包勒村還是一個人均年收入低于2800元的貧困村。因為貧困,很多人選擇離開,2015年扶貧工作隊進駐,并引進了青海高原爽現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經過多方無數次的調研,確定全村發展鄉村旅游。
包勒村的貧困戶董發林將自己家的產業扶持資金入股到了高原爽公司,除了每年的產業分紅外,董發林還依托村里的旅游資源優勢做起了生意。“我養一些草膘羊,夏天的時候開農家院,羊賣得很好,農家院一年能掙一萬塊錢。”
在將近4年的鄉村旅游發展中,包勒村的旅游景點從最初的不為人知,到現在年接待游客量達到了一萬多人次,村集體收入最高的時候一年達到了18萬元。與此同時鄉村旅游項目也吸納了村里的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
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實現了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也徹底打破了農牧民生產的老套子、農畜產品銷售的老路子,讓青海農牧業、農村牧區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目前,青海高原爽現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已經與當地的4家專業種植養殖合作社、2家村集體經濟組織、4家上下游企業及4家銷售大戶聯合成立青海高原爽產業融合聯合體。據該公司董事長劉平生介紹,聯合體通過“龍頭企業+公司+農民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一體化經營模式,采取統一購種、統一農技措施、統一產品收購等形式,簽訂訂單合同,建立產銷關系,按照“保底收入+股份分紅”的分配方式,讓農民以股東身份獲得了收益。
三年來,青海省共安排產業化聯合體發展扶持資金4000萬元,通過構建上下游相互銜接配套的產業鏈,實現從單一產品購銷合作到多元要素融合共享的轉變,推動訂單農牧業和“公司+農戶”等經營模式創新,推進了農牧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了農牧業提質增效。
農民增收有“出路”
在青海,青稞姓“青”,而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似乎把青稞的文章做到了極致,從歷史上“不加修飾”的農牧區餐桌主食,到時下精美藏式包裝的“第三極”伴手禮,青稞已由單一種植邁向產業鏈發展的快車道。
2016年,藏族小伙拉東才索南大學畢業后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囊謙,創建了卓根瑪公司,如今已擁有一級黑青稞種植基地1500畝,并初步實現了從田間管理到精深加工的產業化布局,黑青稞糌粑、黑青稞酒等產品深受藏區歡迎。
“之前種植青稞只想著做成糌粑,總是買不上價錢。現在好了,我們將青稞釀成藏酒,打上囊謙文化旅游的牌子,這價格翻了幾番呢,以前是追求產量,現在追求品質。”2019年卓根瑪公司實現收入超1000萬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44戶,人均增收6500元。拉東才索南也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黑青稞王”。
一邊是合作社、種植大戶和農戶與企業合作,種植的青稞不僅高于市場價收購,為企業提供了高品質原料。另一邊省級龍頭企業瞄準市場開發出青稞新產品,以自己成熟的銷售渠道穩定占據國內一線市場,從上游到末梢,實現了農戶增收、企業增效的利益共同體。
三年來,青海省40個產業化聯合體及參加聯合體的475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牧戶45886戶(其中帶動貧困戶5812戶)增收3534元。
在青海新丁香糧油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車間里,青稞菊杞茶、青稞掛面、青稞曲奇餅干、青稞糌粑等品種繁多的青稞系列產品正在有序生產。2019年,青海新丁香牽頭成立了含一家企業、2家專業合作社、4個家庭農場、6個種植大戶在內的“青海新丁香青稞產業化聯合體”。
“這些帶著‘青字號’的青稞系列產品廣受消費者喜愛,且供不應求,除了加工青稞產品,我們還有貿易需求,每年穩定向四川、浙江、廣東等大中城市提供100噸的青稞原料。”企業發展部總監朱琴玲告訴記者,產業化聯合體讓青稞產業進入了快車道,也帶動了更多農牧民群眾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