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15:41:00
榆陽區“三變”改革后的趙家峁
造血夯基“摘窮帽”
馬鈴薯種植基地機械化作務
綏德縣創新現代農業園區設施農業發展一角
張慧
管理學有一個“木桶定律”,講的是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要想木桶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只桶就無法盛滿水。同理,在全面小康的路上,只要還有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脫貧攻堅戰就還沒結束。
為了下足“繡花功”,做好“必答題”,陜西省榆林市委、市政府直面困難,通過對脫貧攻堅中短板和瓶頸的精準定位、精確突破,脫貧攻堅成效顯著,涌現出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走在了陜西省前列。
造血夯基摘窮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對榆林而言,開展就業扶貧,促進貧困人口穩定增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內容和必然選擇。
謀定而動,行且堅毅。黨的十八大以來,榆林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榆林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嚴格落實“村村過硬、戶戶過硬、人人過硬”要求,舉全市之力盡銳出戰、攻堅克難,貧困人口由2014年底48.63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1.82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6.3%降到0.6%。截至目前,剩余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89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解決,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我們將做好就業扶貧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圍繞‘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目標,不斷拓崗位、強培訓、提素質,實現了有就業創業意愿的貧困勞動力動態清零,有就業創業意愿的貧困家庭至少一人就業創業。”榆林市委副書記、榆林市市長李春臨介紹,為了打贏脫貧攻堅硬仗,榆林市主要采取了著力推進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全面拓寬就業渠道、扎實開展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全力支持貧困群眾創業脫貧等措施,凝起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強大氣場,匯起了決戰決勝的磅礴合力。
產業扶貧拔窮根
榆林市副市長馬秀嵐表示,為夯實脫貧攻堅成果,堅決防止返貧發生,近年來,榆林堅持幫扶產業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用五大舉措構筑產業帶貧減貧機制,持續提升產業脫貧工作質量效益,打造全市產業脫貧的升級版,讓榆林人民充分享受到“穩穩的幸福”。
一是抓資金投入,提供堅強保障。脫貧攻堅開展以來,榆林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涉農資金整合的70.8%用于產業扶貧,累計投入資金78.6億元,實現全市23.9萬名有勞動能力且有意愿發展產業的貧困人口產業全覆蓋。
二是抓產業發展,夯實扶貧基礎。按照“4+X”產業發展戰略,貧困地區因地制宜發展四大主導產業山地蘋果47.3萬畝、設施蔬菜2.83萬畝、馬鈴薯20.9萬畝和羊子107.9萬只,發展特色產業小雜糧94.8萬畝、中藥材26.7萬畝,累計覆蓋貧困戶25.96萬戶,確保每個貧困村都有1至2個穩定增收產業。
三是抓機制創新,完善利益聯結。全市332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000個家庭農場和1.1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勞動務工、入股分紅、托管代養”等形式,將3.4萬戶貧困群眾嵌入產業鏈條之中。
四是抓集體經濟,提升帶貧效益。探索形成了趙家峁村“三變”改革等先進模式,并在全市推廣。2019年,全市899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通過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集體產業,帶動2.2萬戶貧困戶,分紅1027.9萬元。
五是抓市場開拓,助推產品銷售。按照中央和陜西省消費扶貧行動安排部署,全市已建成消費扶貧專柜、專館、專區近400個,240余個供應商和經銷商分別入駐中國社會扶貧網、832平臺以及陜西扶貧空間。
六是抓技能培訓,激發內生動力。成立產業脫貧110技術服務中心,市級組建12個農業科技扶貧工作隊,市縣鄉共選派2685名產業指導員,采取“長期加短期”“陣地加游擊”等方式,開展設施養殖、果樹修剪等實用技術培訓,累計服務20多萬戶(次),實現有技術幫扶需求貧困戶全覆蓋,努力將貧困戶向高素質農民拓展。
榆林市政府黨組成員、市扶貧辦主任王志強透露,下一步,榆林將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的關鍵措施,用足用好產業扶貧資金和產業發展基金,持續壯大和推動“4+X”主導產業提質增效、提檔升級,努力實現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社會力量助脫貧
李春臨認為,榆林搞好社會扶貧有企業眾多、經濟活躍等優勢條件。近年來,榆林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構建大扶貧格局,發揮榆林特色優勢,不斷強化社會扶貧舉措,實現了與精準扶貧的有效對接,在合力攻堅中擴大了脫貧成果。
定點駐村聯戶幫扶力度較大。6個中央單位定點幫扶榆林市8個貧困縣區,投入和引進幫扶資金4.85億元,實施項目367個;省市縣940個參扶單位派出1333支駐村工作隊、948名第一書記、2917名工作隊員、42724名聯戶幫扶干部,累計投入和引進資金14.45億元,在幫助貧困地區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產業和提升教育、醫療、科技水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揚榆扶貧協作不斷深化。揚州、榆林市領導率團互訪考察30多次,縣區、部門之間交流頻繁,市縣鎮村四級結對幫扶全覆蓋。揚州市累計支援榆林市蘇陜扶貧協作資金5.8億元,實施項目267個,勞務協作帶動榆林市3489名貧困人口實現就業,產業就業帶動17萬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3+X”幫扶落地見效。充分發揮國企“合力團”、校地結對“雙百工程”、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三大體系作用,國企“合力團”建成投產項目9個,校地雙方舉行各類教育培訓170余場,17家三級醫院向10家貧困縣醫院派駐專家389名,新建臨床專科6個,做到了用活社會資源,覆蓋更廣范圍,惠及更多群眾。
社會力量參與廣泛。通過大力支持、引導,940家民營企業和488家社會組織累計投入資金15.64億元,惠及貧困人口15.81萬人次。
消費扶貧掀起高潮。榆林成立由市長任組長的工作專班,組建了榆林消費扶貧服務中心,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建成投運“扶貧產品集采中心”,配套建設集采基地,創建“榆林扶貧優選”公用品牌,按照“5522”扶貧產品銷售模式,對全市所有扶貧產品進行集合營銷,與110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建立了長期購銷關系,有力牽引了扶貧產業發展,有效解決了貧困地區農產品賣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