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09:46:21
看著一桶桶鮮奶裝車送往了縣城,拉瑪杰拍了拍身上的土,才算是松了一口氣,回屋呷上一口奶茶,緩聲道出了他和合作社的故事。
拉瑪杰所在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中鐵鄉民族村,是個半農半牧的村莊。拉瑪杰說,靠天吃飯沒希望,傳統的放牧方式,牛羊賣不上好價錢,日子不好過。雖說興海人每年還可以挖冬蟲夏草,但收入也是一年好一年壞。
一成不變的日子,拉瑪杰不想過了,從小挖蟲草、放牧的他,有一股敢闖敢拼的勁兒。18年前,拉瑪杰學習高效養殖,反季節育肥牛羊,掙到了一些錢。但個人散養,難成規模,要繼續向前發展異常艱難,可已嘗到甜頭的拉瑪杰,不愿就此放棄。
當時作為深化牧區改革、開拓創新牧區經營管理體制的重要內容,合作社猶如星星之火,促進牧區草原生產方式不斷變革。和牛羊打了這么多年的交道,拉瑪杰很清楚合作社會帶來什么樣的效益。
“合作社干不干?”當拉瑪杰滿懷熱情,上門找合伙人的時候,卻被潑了一盆涼水。“牛羊就是吃天然草的,你把它們圈起來養肯定行不通。”聽拉瑪杰說了成立合作社的想法,村里人連連擺手,覺得不行。
原本拉瑪杰想把全村人都發動起來,但最后只有7戶人家愿意和拉瑪杰一起成立合作社。2014年2月,華天池畜牧養殖農牧專業合作社成立,成為興海縣第一批養殖專業合作社。
“那幾年越來越多的人興辦養殖合作社,我心里也在打鼓,這事到底能不能成。”拉瑪杰回憶道,養殖合作社如雨后春筍般在牧區扎根,拉瑪杰另辟蹊徑,想通過鮮奶生產,來增加合作社的收入。
“牧區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送孩子到縣城上學,牧區的人習慣了每天喝牛奶,但縣城喝不上新鮮的牛奶。”利用這一商機,拉瑪杰養了一群奶牛專門產奶,可等牛奶拉到市場,卻無人問津。
很快,拉瑪杰知道了合作社牛奶沒人要的原因,牧區的人習慣了牦牛奶的味道,黑白花奶牛產的奶味道太淡了。黑白花牛奶的收益不高,而牦牛奶的產量又太低,該怎么辦呢?拉瑪杰急得連飯都吃不下,一天到晚就在琢磨,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有一天,早起的拉瑪杰,到合作社看工人擠牛奶,一只犏牛引起了他的注意,這只犏牛的產奶量比一般牦牛的產奶量多了將近三倍。這一發現讓拉瑪杰喜出望外,當機立斷,他決定繁育犏牛。
但繁育犏牛有一定的難度,拉瑪杰去興海縣畜牧獸醫站取經。“犏牛是牦牛與黃牛雜交的一代種,具有明顯雜交優勢,肉、乳生產能力、役用能力接近于牦牛,飼料補充好,產奶量每天可達7公斤左右。”獸醫們給拉瑪杰解釋了一番犏牛的特征,并承諾拉瑪杰在繁育犏牛時,他們會提供技術上的幫助。
在拉瑪杰的合作社,自己繁育的犏牛數量達到了150多頭。“你看犏牛是不是長得很漂亮。”拉瑪杰帶著記者去畜棚,圍欄里一只只犏牛,全身黑緞似的毛黑溜光滑,眼睛忽閃忽閃的非常明亮,當人靠近時,它甩甩頭警覺地望著來人。
靠著這些犏牛,合作社一年能產70噸至100噸的牛奶,去年一年的純利潤達到了20多萬元。這幾年拉瑪杰帶著大家共同致富的初心沒有變,合作社除去臨時工,11名工人中,有5戶是貧困戶。
“草場的租金1萬多元,挖蟲草掙了1萬元,每個月還有3000元的工資,現在我們全家一年的收入,比以前三年的收入加起來還多。”在合作社干了三年的貧困戶寬太算著賬,覺得自家奔小康沒問題。
寬太兩口子前不久花了5萬元,在縣城購置了一戶小院子,兩個孩子在縣城上中學,合作社時不時提供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日子過得很自在。為了提高合作社的收入,拉瑪杰每年會出欄100多頭飼養的牛,他也會幫當地農牧民代銷牛羊。
合作社作為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華天池畜牧養殖農牧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受到了許多人的關注。“黨和政府給我們提供了不少資金扶持,還免費提供基礎設施規劃建設以及牛羊的養殖技術。”拉瑪杰說,到目前,興海縣共投入了200萬元的資金到合作社。
下一步,為了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拉瑪杰聯合了其他十家合作社,成立了聯合社,準備做鮮奶加工產業,對于以后的發展,拉瑪杰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