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7 14:17:19
上世紀50年代,一個人拖家帶口從大城市南京來到西北小鎮楊凌,從此他扎根楊凌,矢志不渝,畢生致力于黃土高原的治理,致力于黃河水變清——他就是朱顯謨院士。
作為我國近代土壤科學事業的開創者和奠基者,在朱顯謨從事土壤科研事業的70余年里,他始終胸懷祖國、服務人民、大膽創新、勇于實踐,在我國土壤發生、分類和土壤資源合理利用等方面建立了卓越功勛,以實際行動詮釋了科學家精神為新時代弘揚傳承科學家精神作出了表率,樹立了典范。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
為深切緬懷朱顯謨先生為我國土壤科學和水土保持事業作出的豐功偉績,12月4日,紀念朱顯謨院士誕辰105周年座談會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舉辦。當天上午,朱顯謨塑像在水保所科研大樓前揭幕落成。先生雕像為半身銅像,面部慈祥,眺望遠方……黃土披綠、黃河已清,共念豐碑,精神永存。
生而為"土" 立志當名"科學農民"
1915年12月4日,朱顯謨出生于上海崇明。1936年他考入國立中央大學農化系。畢業后進入江西地質調查所,跟隨著名土壤學家侯光炯院士工作。侯光炯強調實地考察、注重一手資料的科研態度對朱顯謨產生了深遠影響,朱顯謨立志當一名科學農民。直至1959年前,朱顯謨先后在中央地質調查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
從"紅土"到"黑土",朱顯謨的人生離不開"土"這個關鍵字。1940年,朱顯謨在著名土壤學家侯光炯教授指導下,來到江西泰和開展土壤調查,發表了第一篇學術論文《泰和區土壤》,此后多年,朱顯謨為紅土研究做出卓越貢獻。
1950年5月,朱顯謨以中科院東北土壤調查團副團長的身份主持黑龍江東部土壤調查,初次發現灰化土中A2層井非R203的淋失層而是硅的沉積層,由此得出我國東北森林植被下的土壤為棕壤而不是灰壤的結論,后被東北林土所印證。
也正是在上世紀50年代,朱顯謨也參加了四次黃土高原考察,針對土壤侵蝕分類和侵蝕區劃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性見解和研究成果,成為黃土高原土壤侵蝕研究的奠基人。
1959年,為支援大西北建設,朱顯謨舉家從南京來到楊凌,從此扎根黃土高原開展土壤和水土保持研究50余年,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
為黃土高原整治提出"28字方略"
在西北廣袤的大地上,朱顯謨一呆就是半個多世紀。朱顯謨從水土保持學科規律出發,堅持以生物措施為主,輔以工程措施,同時又考慮經濟發展規律,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把水土保持和農業生產問題納入國土整治范疇。
經過20年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踐,黃土高原植被覆蓋度由過去的31.6%提高到現在的65%,黃河輸沙量由過去每年16億噸下降到現在不足2億噸,陜西省綠色版圖向北推移了近400公里,創造了山變綠、水變清、人變富的偉大奇跡。
20世紀70年代末,朱顯謨對昭蘇盆地黑鈣土、寒溫帶栗鈣土與黑鈣土、高山草甸土等自然景觀與土壤剖面進行了考察,更加豐富了我國山地土壤垂直地帶分布規律的內容。
"全部降水就地入滲攔蓄,米糧下川上塬、林果下溝上岔、草灌上坡下坬"。這"28字方略"正是朱顯謨畢生心血的"結晶"。長期以來,黃土高原因為水土流失嚴重,形成了"廣種薄收,薄收更廣種",下游河堤"越加越高,越高越險,越險越加""河床愈高,斷流上溯愈快,歷時更長"的惡性循環,針對這一問題,朱顯謨積60余年研究成果,結合群眾實踐經驗,提出了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完善了"黃土研究-黃土高原形成-土壤侵蝕-水土保持-國土整治"思想體系的發展脈絡。
作為水保所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導師,朱顯謨還培養出了我國首批土壤侵蝕學碩士和博士,他的學生多數已成為學術帶頭人和科研骨干,有的已經成為土壤學、水土保持界的學術領軍人物。
"黃河水不清,我死不瞑目"這是朱顯謨發出的鏗鏘誓言。對于當今社會來說,朱顯謨先生不僅為黃土高原水土治理做出卓越的貢獻,而他甘于奉獻的精神更值得傳承與后輩學習。學習他的優秀品格,立足新時代,踐行"扎根楊凌、胸懷社稷,腳踏黃土、情系三農,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農精神",為加快創建世界一流農業大學接續奮斗。
農業科技報記者王朝陽 材料來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