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7 14:31:08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鄉村要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步走”第一步目標的實現之年。
黨的十九大以來,重慶緊扣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緊緊圍繞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全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集中力量補齊“三農”領域突出短板,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農業生產實現了由量的發展向質的提升轉變,農村發展實現了由城鄉分割向城鄉融合邁進,農民生活實現了由追求溫飽向全面小康提升的轉變。
1、優化產業布局,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
主城都市區
突出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打造優質高產高效糧油保供基地,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鄉村休閑旅游業和農村電商服務業,推動農業“接二連三”。
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
做強“三峽農家”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成片成帶成規模建設柑橘(柚)、脆李、草食牲畜、中藥材、生態漁業等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
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
推動“文旅+”賦能山地效益農業,結合鄉村旅游、農村電商,打造中藥材、茶葉、烤煙、特色經果林、特色糧油、果蔬、調味品、油茶、生態畜牧等特色產業全產業鏈,促進山地農業“接二連三”。
1216.9億元
今年前三季度,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16.9億元,同比增長3.9%;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65元,同比增長7.9%。增速分別位居全國第6位、第4位。
1075萬噸
近三年來,每年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075萬噸左右,年均出欄生豬1663萬頭,蔬菜年凈調出100萬噸以上。
2291.11億元
今年前9個月,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2291.11億元,同比增長2.5%;鄉村休閑旅游業綜合收入518億元,生產經營基本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2、實施“十百千”工程,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
今年以來,實施了以“十百千”為重點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工程。即:發展十大山地特色高效產業集群,打造十大重點現代農業產業園;培育100家以上年產值超過億元的加工龍頭企業,打造100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培育1000家農業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建設1000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3100萬畝
重點發展柑橘、榨菜、檸檬、生態畜牧、生態漁業、茶葉、中藥材、調味品、特色水果、特色糧油等十大山地特色高效產業集群。截至目前,今年十大特色產業面積累計達到3100萬畝,預計全產業鏈綜合產值可達4500億元。
750萬畝
全市現代農業產業園面積達到750萬畝,預計今年綜合產值800億元;成功創建4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了20個重點現代農業產業園。
3.1萬個
累計培育農產品加工百億級園區5個、億元級企業370家;全市累計培育家庭農場3.1萬個,創建區縣級以上示范農場2713家。
3、以品牌強農為根本,促進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持續打造全國首個省級層面、全品類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在其品牌體系之下,形成了水果、茶葉、蔬菜、大米、禽蛋、休閑食品、調味品、中藥材及水產類、肉類等十大品牌系列。同時,整體提升“奉節臍橙”、“巫山脆李”、“永川秀芽”、“榮昌豬”、重慶品牌調味品及休閑食品系列等農產品品牌,忠縣柑橘、梁平柚、城口山地雞等11個產品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19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6300多個
全市有效期內“三品一標”農產品達6300多個;“巴味渝珍”區域農業公用品牌累計授權農產品499個。
667個
截至目前,評選認定重慶名牌農產品667個,其中590個尚在有效期內。
97%
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和“利劍”行動,全市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多年穩定在97%以上。
434項
以標準化生產促品質提升,累計制訂農業地方標準434項,占全市地方標準的35%。
4、向數字化要效益,賦能現代農業增產提質
加快構建重慶“三農”大數據平臺,建設全市農業產業數字地圖,推進國家級重慶(榮昌)生豬大數據中心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商,智慧農業信息新技術應用加快轉化,讓大數據、智能化賦能現代農業發展。
200個
建成市級智慧農業試驗示范基地200個,農業鏈產值年增長15%以上。
370余個
建成農業生產智能化示范基地370余個;全市大田綜合應用物聯網生產769萬畝,占比19.5%;智能化畜禽養殖2417萬只(頭),占比4.5%。
89.37億元
建成區縣電商服務中心27個、服務站點6179個;今年前三季度,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89.37億元,同比增長33.5%。
5、生態優先,引領農業產業綠色發展
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從加強農業污染治理、保護與節約農業資源、強化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統籌推進等方面,推進農業綠色生產。
10489個
推進長江流域禁捕退捕,目前已全面完成國家核定重慶5342艘漁船、10489個漁民的退捕任務。
100%
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規模養殖場(年出欄生豬500頭以上)、大型規模養殖場(年出欄生豬2000頭以上)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分別達到84%、98%、100%。
1萬噸
健全廢棄農膜回收體系,年回收量1萬噸;推進秸稈資源化利用,綜合利用率達到86%;發展稻漁綜合種養30萬畝,建成種養循環養殖場2.5萬個。
6、建設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農業開放合作勢頭強勁
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合作,組織編制《重慶市農業對外合作“十四五”規劃》,建立“擴大農產品對外貿易工作協調配合機制”,推動農業對外合作開創新局面。
9大產業集群
以成都、重慶兩個中心城市之間連綿帶為重點,重點培育高產高效糧油、優質柑橘和檸檬、以生豬為重點的現代畜牧業、鮮食加工兼備的蔬菜、生態茶葉、道地中藥材、調味品、生態漁業、巴蜀美麗宜居鄉村旅游等九大產業集群。
8.62億美元
全市累計外商投資農業項目63個,外方注冊資本8.62億美元;全市鄉村振興招商引資簽約項目176個,簽約額512.1億元。
77.87億元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農產品進出口總值77.87億元,同比增長33.8%;全市累計登記備案農業“走出去”項目25個,備案投資額10.59億美元。
3個
累計建成涉及農產品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3個,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8個、優質品種13個,市級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1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