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3 09:25:05
在定西,草牧業已成為繼馬鈴薯產業之后又一主導產業。以安定區為例,這里的貧困群眾人均草產業增收800元以上,貧困戶增收近1/3來自于草牧業。如今,定西市把“小草”做成了“大產業”,不僅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還提升了“中國西部草都”的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
“生態草”變身“經濟草”
2000年至2012年,國家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當地政府探索實施“林草間作”技術,在有力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發現紫花苜蓿等優質牧草被老百姓大面積種植,從此“生態草”為定西發展草產業埋下了顯性的伏筆。
2016年,定西立足實際,提出建設“中國西部草都”的戰略構思,按照“做實草業、草畜聯動、兩畜并舉、加工突破、爭創品牌”的思路,經過幾年的發展,逐步走出了一條生態修復、以草興牧、農林牧結合的治窮致富之路。
“貓尾草飼用價值較高,養殖地需求量大,一噸2800元,市場行情好,深受岷縣閭井鎮、鎖龍鄉、麻浦鄉等周邊農戶歡迎。”岷縣方正草業開發有限公司員工李建強說,“就算農戶種植燕麥草,每畝地純收入可達到800至1200元,幾乎是同等條件土地下種植小麥純收入的2倍。”
昔日不值一提的燕麥草、貓尾草、苜蓿,如今變成了農民致富的“銀絲條”。今年,定西市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積達350萬畝,年產鮮草總量1000萬噸,預計總產值可達190億元以上,農民人均草牧業純收入可達2800元左右,“生態草”變身“經濟草”,鼓起了農民錢袋子。
培育龍頭 帶活“草產業”為全力打造提升“中國西部草都”品牌,在加速發展草牧業期間,定西市把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作為產業體系的核心,培育成熟了一批“具有一定實力、加工能力強、產品適銷對路”的草品加工企業。
甘肅民祥牧草有限公司是定西草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他們以“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民祥模式”,每年通過合作社為飼草種植需求農戶投放飼草種子200多噸,待到收草季節再以“農戶找合作社、合作社找龍頭企業”的方式收購牧草。在扣除種子費用后,結清錢款。
“公司用此方式既解決了農戶尤其是貧困戶沒有資金購買種子的困難,又穩定了加工原料基地規模,還以牧草收購差價的方式讓合作社獲利受益。”甘肅民祥牧草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劍詔說。同時,該公司建立了農民實用技術培訓中心和牧草加工實訓基地,專門進行牧草種子選擇、種植、收割、加工、貯存等方面的培訓,目前已培訓農戶2000余人次。
“民祥模式”已成為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草業開發的典型代表。
如今,定西已培育草產品加工配送一體化企業40多家,全市年加工鮮草能力達220萬噸以上,帶動當地草產業呈現出千家萬戶種草、經濟生態效益雙贏的“活產業”發展局面。
“種+養+銷” 循環發展助推“草經濟” 長期以來,當地農民對草的認識始終是“種草就是為了養畜”,走著“種草→養畜→賣錢”的單一路子。近年來,定西結合養殖業快速發展和種植業結構調整需求,牢牢抓住優質牧草供給這一核心,堅持“以草帶畜、以畜促草,草畜并舉、循環發展”的思路,著力推進草畜一體化發展,草牧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草畜一體化發展之路上,安定區香泉鎮的定西隆興農牧有限責任公司是其中的佼佼者。
“2015年開始,公司緊盯現代草牧業發展新趨勢,堅持‘草畜并進、循環發展’,不斷擴大以良種牛為主的草食畜養殖規模,加快建設育、繁、推一體化基地。”定西隆興農牧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田虎自豪地說。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公司通過免費發放草籽、良種配送、投母還羔(犢)、保價收購等多種方式推進草畜一體化發展,并輻射帶動周邊8家合作社,帶動1500多戶貧困戶增收。
據介紹,近年來定西堅持把新型經營主體培育作為核心,把產業發展體系化建設作為關鍵,不斷推動農業結構由“糧、經”二元結構逐步轉變為“糧、經、飼”三元結構,農業生產逐步向高質量、可持續方向邁進,形成了能夠有效助推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的“定西模式”。
從曾經農戶的零星種植到現在連片規模種植,從昔日牛羊過冬添補飼草料到如今成牛羊主食的“營養包”。“草業華麗轉身的背后,是定西市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高質量綠色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繪就了產業脫貧與鄉村振興發展的新藍圖。”安定區委書記趙眾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