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欧美另类,久久99精品久久久噜噜最新章节,北条麻妃久久99精品,欧美日韩中文在线,精品国产一级,a级特黄一级一大片多人,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一個黑龍江農民合作社在廣東走出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2020-11-23 09:16:00   

大農機耕耘粵西土地

廣東農民集中處理馬鈴薯種

11月10日,黑龍江省望奎縣龍薯現代農業農民專業合作聯社理事長常庚國和8名農機手走出了湛江機場,他們是來廣東種地的。

常庚國告訴記者,黑龍江那邊剛剛收割完,他們就趕過來了,這里的水稻是第二季,邊收割邊整地,三天后就開始種馬鈴薯。常庚國說:“在我之前已經有10名技術員和駕駛員來了,農時不等人啊,馬上就得開種了。”

今年是龍薯農民合作聯社在廣東種地的第六個年頭,從最初的五百畝到今天的一萬三千畝,從單種一季馬鈴薯到“稻-稻-薯”生產模式,這個來自黑土地的農民合作社在廣東走出了一條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北薯南種”氣候差里掙俏錢

望奎縣的“黃麻子土豆”是黑龍江有名的農產品,早在1998年就在全國注冊了第一例薯類商標。龍薯合作社的主打產品就是“黃麻子土豆”,然而再好的土豆在黑龍江每年也只能種一季,上市時間集中,價錢上只能隨行就市。

“我們一年只種一季,剩下半年多時間老百姓就閑了,這不僅限制了土豆產業的發展,也浪費了我們的技術、機械資源。”時任望奎縣東郊鎮黨委書記的李亞文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2013年,東郊鎮黨委書記李亞文在參加黑龍江省農委組織的北薯南運產銷對接活動中萌生一個大膽的想法:能不能發揮望奎的品種和技術優勢在廣東租地種馬鈴薯。

李亞文說:“當時我詳細地考察了這里馬鈴薯種植和價格優勢,有利可圖啊,比我們東北的效益高多了。”

李亞文在與廣東省遂溪縣草潭鎮領導進一步交流時,了解到他們那里地處北部灣北岸,氣候炎熱而又濕潤,土地沙化屬紅砂土,特別適宜種植馬鈴薯,但這里的農民大多以打魚為生,重漁輕農,特別是冬季土地閑置不少。

在李亞文的動員下,2014年,龍薯聯社在遂溪縣草潭鎮釵仔村試種了500畝馬鈴薯,畝產達到5000斤,每斤馬鈴薯賣1.3元錢,高出北方市場價格一倍,每畝純效益達2000元。種完馬鈴薯他們又為當地奶牛場種植青貯玉米,每畝收入600元。

“我當時想都不敢想,能行嗎?”來自望奎縣的種植戶王國新說。但是,數著到手的鈔票,信了。這條路子可行。今年,王國新又來了,而且轉變成了管理人員,負責遂溪縣草潭鎮下六村馬鈴薯種植基地的管理。

試種成功后,李亞文、常庚國和合作社的農民都有了信心。

“沒想到,真沒想到能賣到這個價。這主要是我們打了個季節差。”常庚國說。

馬鈴薯的成熟期為120天左右,在嶺南種只需要100天。11月中旬左右種植,第二年3月初收獲。夏薯冬種,龍薯聯社種植的馬鈴薯正好打這個季節差。

“今年我們在這里種了一萬三千多畝地,主要是馬鈴薯,還有少部分紅薯,馬鈴薯大約明年三月份上旬收獲。”常庚國說,“價格沒問題,我們和百事、達利園簽訂單,保證我們銷售不成問題。”

田野里,十幾臺整地機轟鳴著。從東北來的社員們正在緊張忙碌著。

常庚國說:“以前在東北種地收完了就沒事了。現在不行了,忙完東北,就趕緊往這邊跑。”

“咱們東北這邊是種一季休半年,地收完了,農民閑著沒事了。而‘北薯南種’則解決了這個問題。帶動農村種植方式發生質的變化,實現了農民冬閑變冬忙。”望奎縣農業農村局劉文學說。

“北社南營”規模化帶來高效益

遂溪縣草潭鎮鎮長陳耀明對記者說:“我們這邊人多地少,土地平坦連片,適宜發展規模化、機械化種植,但草潭鎮耕作模式仍較傳統,不可能像東北那邊那樣可以使用大機械進行規模化種植。”

草潭鎮有2萬畝耕地,人均只有0.3畝。

“只有把土地集中了,才能實現規模化經營。”龍薯聯社理事長常庚國說。

2015年,望奎縣采取“政府牽線搭橋、合作社自主經營、農戶兩地生產”的方式,由望奎縣龍薯聯社牽頭,在草潭鎮釵仔村以每畝地650元的價格流轉了4830畝土地,承包年限為10年。常庚國組織了27戶貧困戶和34臺(套)大型機械及6臺(套)噴灌設施南下遂溪。

自此,龍薯現代農業農民專業合作聯社在廣東開啟了“北社南營”模式。

“咱們東北的大農機有效利用期只有兩個月,而到了遂溪,利用期達到10個月。”常庚國說。

聯社每年10月中旬在遂溪種植馬鈴薯,第二年2月末收獲,接茬種植青貯玉米,然后4月末北上返鄉種大田,實現了“一年忙兩季、一年有三收”。

常庚國細算了一下,冬種馬鈴薯100天加上青儲玉米60天,即10月15日種植馬鈴薯2月初收購,2月下旬種青儲玉米4月中旬收購,馬鈴薯和青儲玉米畝均純效益2589元,“北社南營”的農戶平均每年收入在3萬元以上。

目前,合作社在遂溪縣規模經營面積已發展到1.3萬畝土地。

龍薯現代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望奎縣3個鄉鎮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組建的大型合作社聯社。

由東北到嶺南、由龍江到雷州半島,“北社南營”讓龍薯聯社闖出了一片新天地,由建立初期500多農戶組成的一個合作社,發展壯大到現在1700多戶農戶組成的四個合作社聯合社,目前規模經營土地面積3.6萬畝,其中湛江市遂溪縣經營1.3萬畝,遍布草潭、北坡、楊柑等鄉鎮,成為集科研、生產、銷售為一身的現代化復合型農業新型經營主體。

在望奎,龍薯聯社吸納有發展欲望和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參與聯社經營,先后有27戶貧困戶實現脫貧,其中有9戶貧困戶實現致富。

在釵仔村的地里,從黑龍江望奎來的社員閆永富正指揮著一幫人擺種。

“家里的地剛收完就和常理事長上這邊來了。”

閆永富已經參加“北薯南種”6年了。

“每年都能收入6—7萬吧,種完馬鈴薯接著種青儲玉米,天天不閑著。”閆永富搓了搓手上的泥,憨憨地笑了,“我負責釵仔村基地的管理,我們共有四個基地,都是咱們望奎人管理。”

今年,常庚國從黑龍江帶過來33人,像閆永富這樣的早已經變成管理人員了,而且入了聯社的股份,每年根據利潤還可以分紅。

龍薯聯社在廣東省遂溪縣草潭鎮釵仔村站穩了腳后,也促進了當地村民增收。

遂溪縣草潭鎮釵仔村村民陳美玉說:“在種土豆起土豆時,合作社每天會雇我們當地農民200-300人,平均每天工資在100到150元,一年可為村民帶來收入240多萬元,今年種土豆人工費得260萬吧。”

陳美玉會普通話,是合作社用工的聯系人,一個月有3000工資。

遂溪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強說:“可以說龍薯聯社將釵仔村的閑置土地盤活了,而且給我們帶來了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經營理念,從種到收一條龍作業的現代化大農業經營模式,推動了遂溪、湛江乃至廣東農業的轉型升級,促進了農民增收,實現了雙贏。我們也開始謀劃組建合作社,進行土地流轉,集約化經營。為社員們提供技術、種子、農機作業等社會化服務。”

“粵黑合作”打開發展新空間

2017年,黑龍江省與廣東省正式建立對口合作關系,在望奎縣與遂溪縣率先開展農業跨區域合作的基礎上,綏化市與湛江市結成對口合作關系。“北薯南種”“北社南營”模式引起了兩地政府的高度重視。

《黑龍江省與廣東省對口合作重點工作計劃》明確提出,“加強兩省在基地建設、農業經營、三產融合、鄉村振興等方面的理念和先進經驗交流,引導黑龍江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廣東省擴大馬鈴薯基地建設。”

粵黑兩省深化合作,“北薯南種”“北社南營”強勢升級。

2018年11月,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的支持和引導下,“北薯南種”粵黑合作高效農業生產模式創建與推廣項目正式啟動。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牽頭成立項目組,以黑龍江省望奎縣龍薯現代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為基礎,引入廣東粵良種業有限公司及一畝田新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推進“稻-稻-薯”生產模式的規模化、產業化和信息化,將該模式打造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區域合作新模式。

2019年,在遂溪縣城月鎮石塘村粵黑合作“稻-稻-薯”高效生產示范基地稻田冬種馬鈴薯710畝,獲得成功。

廣東粵良種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榮發說:“在這個項目中,通過將馬鈴薯種植與優質水稻種植相結合,形成‘早造優質稻-晚造優質稻-冬種馬鈴薯’一年三造的高產高效栽培模式,我們這一方負責兩季水稻種植,龍薯聯社負責馬鈴薯種植。每年3月中旬種第一季,100天左右收獲,然后種第二季,到10月下旬收獲。11月20日左右種馬鈴薯。今年早稻長的非常好。據估算,項目的兩造優質香稻谷畝產量1500斤左右,產值約3600元,比種植一般水稻畝增收800-1000元。”

這是水稻的效益,馬鈴薯的效益更高。

“去年,我們合作社在遂溪‘稻—稻—薯’模式種植的710畝土地,每畝馬鈴薯產值實現6300元,減掉每畝土地流轉費、生產資料、往返路費、生活開銷等費用每畝3670元,每畝純收入達到2397元。合作社52戶社員僅冬季三個月,就實現人均增收2萬元以上。”常庚國算出了效益賬。

廣東省對此高度重視,把該項目列入全省2020年重點發展推廣項目和省長督辦項目。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陳東說:“‘北薯南種’實現了黑龍江冬閑勞動力資源開發利用,黑龍江冬閑農業機械開發利用,北方冬季馬鈴薯供應空檔期市場資源開發利用,雷州半島冬閑田的土地資源開發利用。通過將馬鈴薯種植與優質水稻種植相結合,形成‘早造優質稻-晚造優質稻-冬種馬鈴薯’一年三造的高產高效栽培模式,提高種糧效益,促進農民增產增收。不僅保證了國家糧食安全,也實現了南北農業資源配置的進一步優化,推動兩地的脫貧攻堅、鄉村振興。”

廣東粵良種業有限公司是該項目執行單位之一。該公司是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育繁推骨干企業和水稻種子產銷量最大科技型農作物種子企業,將為項目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粵良種業總經理劉康平說:“我們公司將會在種子方面為粵黑農業合作提供支撐,選出符合項目目標的優質絲苗香米水稻品種、馬鈴薯品種,提供配套的栽培技術。可以說,稻—稻—薯模式的提出既符合市場需求又能實現高效生產。”

項目引入了一畝田新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為“稻-稻-薯”項目插上“互聯網+”的翅膀。互聯網企業的加盟,將有效打通市場流通,高效低成本地解決產品供應銷售的問題。

隨著兩地對口合作范圍逐步擴大,增強了合作社的整體吸附能力和輻射功能。在這個項目的帶動下,湛江6000噸異地糧食儲備基地落戶望奎;望奎縣在湛江市開設農產品體驗店2家,進駐連鎖商超26家,年可銷售龍江農產品3000噸以上。

望奎縣委書記趙鐵雨說,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振興座談會上指出,“要以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對口合作為依托,深入推進東北振興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對接和交流合作,使南北互動起來”。作為農業大縣,望奎積極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農業產業鏈建設,牢牢把握“南北互動”的重大機遇,抓住我市與廣東省湛江市對口合作機會,積極開拓合作領域,以“五谷雜糧下江南”活動為載體,建設了農副產品體驗店;以種植“黃麻子”土豆為依托,實施了“北薯南種”;以“北薯南種”為紐帶,開展了現代農業產業園“稻-稻-薯”合作項目,積極發展品牌農業、域外農業、示范農業,打造現代農業高地,反哺帶動本地農業,促進其向先進的現代化農業轉變。

“北薯南種”“北社南營”開創了粵黑農業合作新模式,有效盤活了東北冬季閑置的農業生產資源,充分釋放了“粵西糧倉”的糧食生產潛能,實現了優勢互補,多方共贏。同時,創新了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喚醒了農業農村發展內生動力,走出了一條借力發展、合作發展、高效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29-87031703 m.kolcatapi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