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欧美另类,久久99精品久久久噜噜最新章节,北条麻妃久久99精品,欧美日韩中文在线,精品国产一级,a级特黄一级一大片多人,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詩筆吟唱鄉村振興的文化自信——訪四川省都江堰市柳風農民詩社

2020-11-18 08:51:03   

詩筆吟唱鄉村振興的文化自信

柳風詩社創始人之一邱崗。 陳欣瑤 攝

詩筆吟唱鄉村振興的文化自信

柳風農民詩社日常活動現場。 資料圖

陣陣秋風拂過成都平原的西沿,一眼望不到頭的是剛剛收割完畢的田野。仍然濕潤的土地上散落著一簇簇金棕相間的稻茬,默默提示著此前熱火朝天的秋收場景。

這里是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部的七里社區,原屬柳街鎮。在2019年底的鄉鎮區域合并過程中,柳街鎮正式撤銷,包括七里在內的15個社區并入石羊鎮。雖然區劃意義上的“柳街”已成過去,由這方水土哺育出的民間文化實踐仍然耀眼。

2003年,“柳風農民詩社”在原柳街鎮誕生。2008年,原文化部將這座偏遠的小鎮命名為“詩歌之鄉”。2014年,源于當地的“川西柳街薅秧歌”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歌入耳、詩文走心,“七里詩鄉”逐漸成了遠近百姓心目中回歸人文田園的好去處。

站在村口,遠遠走來的正是“柳風農民詩社”的創始人之一,65歲的邱崗。

“這兒春天有菜花節,黃澄澄;夏天有詩歌節,綠油油;秋天有豐收節,金燦燦;就現在這個時候,不夠美!”自豪之余,邱崗也有些遺憾。

有感而發,與邱崗同行的詩社成員康洪以稻收為題,詠出了一首樸素有味的即興詩:

“春種滿田皆碧綠,秋收遍地是黃金。

農民最喜豐收路,白米干飯暖人心。”

盡管年過七旬,康大爺的朗誦仍舊流暢而嘹亮。

鄉親自己的詩社

談起當地的詩歌淵源,同為柳風詩社創始人的周興強有說不完的話。

“我們小時候哼童謠,大了喊薅秧歌,連村干部講話也常常夾著自創的打油詩。用詩歌表達自己,都是自然而然的。”提到打油詩,周興強立馬拈來一個例子:“‘干部不合產量低,夫妻不合兒女細’,還押著韻!”

正是在這樣活潑的民間文化氛圍下,2003年,邱崗、周興強、程光林、劉宗德等人一拍即合,成立了“柳風農民詩社”。社名中的“柳”,取自柳街鎮名;“風”則寓意當地的詩歌風氣與民間傳統。

十八年間,柳風詩社從一開始的十幾個人,發展到了如今的100多人。成員中既有80多歲的老者,也有20出頭的青年。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的在家門口務農,有的在場鎮上開店,有的跑短途運輸,有的長期在外打工。

“有社區干部,還有大學生吶!”社員們紛紛補充道。

詩社的核心章程只有兩條:第一,只有本地人可以加入詩社;第二,詩社自籌自辦的刊物只登載成員的作品。不過,“本地人”這個概念,也稍稍留出了靈活空間。正在鎮衛生院工作的青年成員尹旭,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他是崇州人,但是因為酷愛詩歌,專程來到詩鄉參加了工作,”邱崗笑著解釋:“既然扎了根,自然就可以入社了。”

制定兩條規則的初衷,是保護當地的農民詩歌傳統。“我們想在這片土地上,把‘自己’做大,讓家鄉的文化印記代代相傳。”邱崗補充說:“那時候還沒有搞‘文化品牌’的概念,我是鎮里的文化站站長,辦詩社既是順應內心,也是一份責任感。”

1955年出生的邱崗,將自己對文學的喜愛描述為“與生俱來”:“初高中時候,我就是班里的語文課代表。”走出校門,邱崗先后在信用社、鄉鎮企業辦公室工作,還當過磚廠廠長、建筑隊長。這些工作盡管都是當時“很掙錢的肥缺”,在邱崗看來卻并不那么理想。1990年,鎮綜合文化站成立,鎮黨委書記幾經斟酌,挑中了邱崗擔任站長。

在這個崗位上忙碌到退休,邱崗在勞累之余,更覺充實。

個人藏書1500多冊,創作詩歌200多首,常年編印詩集詩報,始終堅守在民間文化的第一線——2019年,在由中宣部、農業農村部聯合指導的“鄉村閱讀榜樣”全國評選中,邱崗脫穎而出。頒獎彩排時,被建議用普通話發言的邱崗悄悄對記者吐了一句苦水:“不用家鄉話,就沒有那么盡興。”

柳風農民詩社社長兼黨支部書記、柳風藝術團團長、都江堰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直到現在,邱崗身上仍然擔著許多身份,也有許多想做的事情。“溫飽解決了,農村老百姓的精神需求就顯了出來。”他說:“民間詩歌不應該僅僅是少數人的愛好,應當吸引更多人學詩、寫詩,對自己的家鄉充滿自信。”

當代農民田園詩

柳風詩社的田園農民詩不拘體裁:既有古體,也有新體;既有詩,也有謠;既有順口溜也有民間曲藝。

“把勞動寫成詩,格外有生氣。”周興強引了另一位創始人程光林的《六畜興旺旺旺旺》:“‘犁落天邊一輪月,逗得雞公驚叫喚’,就是在寫干農活時起得早。”

隨時記錄勞動中的所見所聞,即興抒發生活中的所感所想。詩社成員們聚散有節,正如專長古體詩的王慶輝所寫的那樣,是“忙時各自勤耕種,閑來相聚共吟哦”。

農民詩人們紛紛表示,這樣的詩歌風味,離不開當地薅秧歌的悠久歷史。

“黃鱔出洞尾巴搖,你唱秧歌我來解,

天上唱完唱地下,一家一家唱起來。”

這段歌頭來自邱崗等人整理而成的民俗節目《柳街薅秧歌》。所謂“薅秧”,指的是清除稻田中的雜草。在傳統勞動密集型農業生產中,為了調劑體力勞動的單調與重復,也為了統一鄉親們的動作節奏,“薅秧歌”應運而生。

石羊鎮位于成都平原與岷山山脈的交匯處,緊鄰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清康熙年間,來自湖北等地的移民大量遷入,形成了本地與外地,漢文化與藏羌文化的融合。當地薅秧歌誕生于七里壩、鄔家壩一帶,既有藏羌民歌的韻味,又有岷江號子的風范,更融入了四川曲藝的腔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拿著爪爪兒,看到什么唱什么。”邱崗解釋道:“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都是素材。”

作為勞動號子與地方民歌的結合,柳街薅秧歌同樣表達著勞動者的喜怒哀樂。從奇聞逸事到兒女情長,田間歌海給了每個人分享心曲的契機,釀造出了充實的原生態口傳文化。

盡管人力薅秧已在農業機械化的浪潮中退場,這種心口相應、言之有物的文藝品味,仍在當地人的文藝觀念中一脈相承。

讀得懂、接地氣、合乎“我們的口味”,是柳風農民詩的首要追求。在通俗之余,柳風農民詩同樣看重民歌與文人詩的結合。

除了唐詩、宋詞等古體詩經典,已有百年歷史的現當代中國新詩,也是柳風農民詩重要的文學源泉。“用新詩表達田園生活,既要和時代合拍,也應做到古典田園詩那樣的清新脫俗。”作為詩社新詩寫作的代表,楊奇旭格外看中雅俗共賞。

至于什么樣的書才是“好書”,從四大名著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村題材”,成員們也有許多一致的看法。

今年77歲的王登元,尤其擅長順口溜。“我最愛看趙樹理的《三里灣》。”他說:“有農村生活,有人物性格,有鄉土味兒!”在王登元看來,盡管是半個多世紀前的故事,如今讀來仍然貼切,甚至超越了南北方的地域區隔。

《保衛延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上海的早晨》……用社員們自己的話說,這份“愛讀書目”中,有他們最喜聞樂見的“正能量”與“英雄氣”。

詩歌講座、讀書會、現場命題作詩賽、微信詩歌接龍……在詩社里,農民詩人們不斷接受著新的文學滋養,澆灌著別開生面的“當代農民田園詩”。

詩社帶來新變化

主動尋找、主動邀請,是多年來邱崗吸收新成員的秘訣。

現在的副社長楊奇旭就是被詩社“發現”的。

1960年代,讀小學的楊奇旭遇到了一位下放到農村的大學老師。直到楊奇旭高中畢業,這位老師不斷拿出書來,指引學生從當代讀進古代。楊奇旭養成了走到哪兒讀到哪兒的習慣,就連農閑時外出打工,也要背回好幾本新書。

2004年,聽說市文化館的老師來鎮上講文學課,楊奇旭趕緊跑去聽了個飽。下課時,他借來紙筆寫下一首七律,當場得到了老師的贊許。這次經歷重新點燃了楊奇旭心中的文學理想:“我想起自己寫出過在全縣中學巡展的作文,覺得可以真正拿起筆來。”

讓他既意外又欣喜的是,第二天,邱崗便來動員他入社了。

就這樣,楊奇旭開始邊打工,邊寫詩。2006年9月8日,在成都參加杜甫草堂詩歌活動的楊奇旭,見到了正在簽名售書的臺灣詩人余光中。“我也買了一本,排了一個多小時才簽上名。”楊奇旭說,這本書自己“一讀再讀,越讀越有味”,從此“愛上了新詩”。

近年來,楊奇旭陸續出版了3本詩集,更在2018年加入了四川省作協。

在詩社的成員中,還有1/5是普通的農家婦女。她們在工作、持家之余寫詩,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擅長填詞的張世瓊便是其中之一。

出生于1973年的張世瓊,在柳街中學的食堂工作:每天凌晨4∶30起床,忙活學校里的早、午飯;下午回家休息幾個小時,再接著忙學校里的晚飯。工作中用手機記下靈感,家務中在小本子上寫下詩句,張世瓊說,這樣“忙里偷閑”寫詩的日子,也已經持續了十多年。

“桌子上、窗臺上、柜子邊,家里的每一個平面,我都在那兒寫過詩。”張世瓊有些不好意思。

說起寫詩給自己帶來的變化,靦腆的張世瓊話多了起來:“我們農村婦女要面對方方面面的評判。開始寫詩之后,我接觸的人不同了,眼界也不同了。”

年節里,在外打工的女成員們回到家鄉,總要盡可能地聚在一起。“我們談詩,談寫詩,也談生活。”張世瓊說,“總是親密得很。”

近年來,柳風詩社促成了家鄉的許多變化。建社起就開始舉辦的“元宵賽詩會”,自2015年起升級成了一年一度的“中國(都江堰)田園詩歌節”;越來越多已成名的詩人來到七里詩鄉,與農民作者們結起了“對子”;鎮域內的中小學紛紛成立學生文學社團,孕育出一批又一批文采初現的“詩苗”。繼2018年成為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分會場之后,今年的詩鄉又被第六屆“中國詩歌節”選為分會場,再次迎來了農民文化社團的高光時刻。

打造詩歌與非遺元素相結合的特色小鎮,是接下來石羊鎮發展“全域旅游”的關鍵所在。為了進一步推廣農民詩與薅秧歌,詩社的衍生組織“柳風藝術團”也越搞越紅火。薅秧歌成都市級傳承人楊久長,便是如今藝術團的副團長:“團里有30多個人,把大伙兒創作的東西表演出來,把故鄉的非遺藝術帶上臺,讓更多人看得到!”

作為當代文藝的一種鄉村表達,柳風詩社及其農民詩正在詮釋著鄉村群眾文化活動的新空間。

正如柳風農民詩所說的那樣:“有故事的風景,最讓人留戀。”

記者 陳欣瑤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29-87031703 m.kolcatapi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