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1 11:13:47
近日,有媒體報道一些農業大省有機肥推廣取得成效,但也存在“叫好不叫座”現象。有機肥在推廣過程中面臨哪些困難?今后如何解決?記者日前采訪了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負責人。
有機肥施用超5.5億畝次
有記者近日在一些地方了解到,施用有機肥的農戶還不多,特別是在大田作物方面,農民接受有機肥的程度較低,更習慣用化肥。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我國畜牧業持續穩定發展,規模化養殖場糞便量大且集中,支持農民利用畜禽糞便積造有機肥,推動資源下地,是實現“污染源”向“資源”轉化的有力抓手。同時,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升農產品品質。
2017年,農業農村部啟動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將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三年來,以畜禽糞污資源消納處理任務重的地區為重點,選擇了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強化政府購買服務,對有機肥積造施用予以補助,初步構建了有機肥替代化肥的制度框架。
據農業農村部統計,2019年全國有機肥施用面積超過5.5億畝次,比2017年增加5000萬畝次。在有機肥替代化肥的帶動下,2019年農用化肥施用量5403.6萬噸(折純),比2015年減少619萬噸,連續4年負增長。
推廣仍面臨四個難題
這位負責人介紹說,有機肥推廣在一些地方存在“叫好不叫座”現象,主要有以下原因:
——生產成本偏高。據中科院地理所調查,生產1個單位的純養分,有機肥需要的油氣資源是化肥的2倍,需要的電量是化肥的17倍。此外,不經商品化生產直接還田的有機肥,面臨田間積造設施欠缺、技術不到位等問題。
——運輸成本高。目前25噸畜禽糞便可生產15噸商品有機肥,提供的氮養分大致與1噸尿素相當,運輸成本遠高于化肥。
——施用不便。有機肥雖然經過積造處理,但“臟、臭”的特性難以完全去除。由于缺乏大型專用機械,施用基本靠人工,在農業效益偏低情況下,農民施用積極性不高。此外,我國尚未建立液體肥料的施用體系,沼液還田難度大。
——社會化服務不足。有機肥商業化利用機制還未建立。有機肥還田專業化服務組織培育不足,數量少、規模小,盈利能力弱。目前相關補貼處于試點階段,補貼力度和受益范圍比較有限。
擴大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
這位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以有機肥料標準制修訂為突破口,完善肥料登記制度,把好原料關,擴大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同時,加強技術指導服務,強化質量監督,加快構建長效機制。
據了解,農業農村部將修訂完善《肥料登記管理辦法》,加強對商品有機肥、生物有機肥、有機水溶肥等含有機成分的商品化肥料產品的管理。對于非商品化的直接堆漚還田的有機肥,制定不同區域、不同作物施用技術規范。
同時,強化政府購買服務和有機肥積造施用補助,以種植業大縣和畜牧養殖大縣等為重點,優先在果菜茶優勢產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高標準農田項目區,集成推廣成熟的生產運營和技術模式。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