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4 15:14:00
聽記者說要看自家豬圈,冉幕祥面露難色,說:“沒這個必要吧,要看豬兒,我給你看視頻。”
冉幕祥家在重慶市黔江區濯水鎮堰塘村,今年新蓋的豬圈,就在屋前山坳里。最近,他和妻子從早到晚“伺候”著300多頭豬,把豬圈看得緊。來家里串門可以,進豬圈可沒門。
冉幕祥說,以前想進豬圈沒人攔,這兩年,村里加強生豬疫病防控,挨家挨戶宣傳,大家才知道豬圈不能隨便串,要是哪個沾了病毒的鞋底在自家豬圈里踩上一腳,整圈豬都要遭殃,“豬兒現在金貴著呢,一旦得病損失不得了。”
黔江區畜牧發展中心獸醫科科長孫衛鋒說,當地生豬散養戶的疫病防范意識增強了不少,農村傳統養豬模式正在經歷一場變革。即使在邊遠山村,現在外人想進豬圈“見豬”也不容易,“尤其是像我這樣的防疫員,還有豬販子、鄉村獸醫等幾類經常走村進豬圈的人群,更是被小心防范的‘危險’對象。”他說。
記者走訪了當地幾家規模化養豬場,發現生豬疫病常態化防控措施也嚴格落實。在重慶市六九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場區門外空地前加裝了柵欄門,為了防止家禽進入,還封上了鐵絲網。
育種場值班負責人張祝瓊隔著柵欄和記者說,場區內飼養著2000余頭優質種豬,負責向全區供應,防疫工作不容有失。工作人員進入場區前,必須按照流程,在換乘中心檢測消毒、隔離觀察24小時,然后穿上防護服和鞋套,換乘專用車輛入場,入場后還要再次消毒更衣。運入員工食堂的蔬菜水果和零食,也要經過4次消毒,而豬、牛、羊肉則嚴禁運入場區。
不僅豬場豬圈“層層把關”,生豬交易也搬到了“云端”。孫衛鋒說,過去豬販子進到豬圈里,看好哪頭豬就買哪頭,現在看豬選豬環節改在線上,各鄉鎮建起了生豬交易信息微信群,養豬戶把豬的視頻和圖片傳入微信群,交易比過去更安全規范,不少養豬戶還要想辦法把自家的豬拍得更“上鏡”。
黔江區畜牧發展中心主任張青華說,老百姓養豬,就怕價格下跌和感染疫病,去年以來全國出臺一系列生豬生產恢復扶持政策,黔江區也加快養殖場戶擴能增養,生豬產能增加到100萬頭,有力推動了生豬生產恢復。
冉幕祥也借助政府補貼的15萬元,新建了全漏縫免沖洗標準豬舍,還配套了糞污處理設施。他說,新豬圈干凈環保,豬長得好,也不容易生病。
為了把好養殖源頭關,黔江區落實日監測排查和生豬戶口制度,對生豬存欄、調入、調出、死亡等情況動態管理,同時指導各養殖場戶清洗消毒、科學防控。張青華說:“現在養一頭豬純收入近3000元,只有防住了疫病,老百姓養豬收益才能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