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4 14:11:48
轄區面積14平方公里,全村3000余戶、7380人,江津區白沙鎮恒和村在當地算是一個“大塊頭”。2006年由5個自然村整合之初的恒和村,就有了與現在差不多的基礎數據。
“合并初期,看起來是人多勢眾,其實是‘虛胖’。”恒和村黨委書記李燦斌介紹,14年前的恒和村,既缺少主導產業,矛盾糾紛又多,居住環境也雜亂無章。而現在,村里已發展起7500畝的柑橘產業,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6萬元,還成為全國文明村。
規模化產業進村 以柑橘為起點走上農旅融合之路
小雨初歇,薄霧未散。恒和村的橘海中,黃澄澄的柑橘掛滿枝頭。
“今年柑子不錯,后期曬到太陽的話肯定個頭大顏色正。”正在果園里查看柑橘長勢的村民何江才介紹,當地晚熟柑橘一般在年底上市,去年價格在每公斤4元左右,今年估計波動不大。“每畝柑橘純利在4000元上下,我去年凈賺10多萬元。”何江才高興地說。
57歲的老何種柑橘近40畝,一個人當然管不過來,主要依托村里恒和柑桔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的專業合作社,按照“六統”(統一規劃、統一入股、統一建園、統一管理、統一采購和統一銷售)“兩分”(分社核算、按股分紅)的模式,管理柑橘基地2000畝。
近年來,恒和村還積極培育壯大龍頭大戶企業進村,先后引進恒河果業、江恒農業、臻葳等7家業主。現在,恒和村已建成晚熟柑橘標準園7500畝,柑橘年產值近5000萬元,全村有近九成村民從事柑橘相關產業。“這就是我們和文化中的‘和富’。”李燦斌說。
其實,以前的恒和村也種柑橘,當地的江津廣柑暢銷一時,但因分散種植、品種更新不及時等因素,逐漸失去競爭優勢。2006年底,當地政府推動村莊合并,成立柑橘產業專業村——恒和村,希望通過現代化、規模化發展柑橘及相關產業,形成村里的支柱產業。
規模化產業進村,大大改變了村里發展產業的局限。“以前自家管果樹,質量參差不齊、品種更新不及時,現在由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牽頭,既不愁種也不愁銷。”現在,何江才在管理自家果樹外,還帶著10多個村民,為企業提供施肥、打藥等專業服務獲得勞務收入。
以柑橘主導產業為起點,恒和村深入進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些年,當地依托村里“萬畝橘海”田園旅游綜合體和白沙古鎮,以節會大力拓展農業休閑、觀光、采摘游等,先后建成“白沙印象”生態景區,以及羅大塘、黑崖灣生態院壩等10余個民宿、農家樂項目。
村規民約上墻 好生活更需文明和諧新風尚
“產業發展初步解決了‘農民多而不富、農業大而不強’的情況。”李燦斌說,村民收入增加的同時,他們又以“和治”“和諧”“和韻”為基調,通過黨建引領制定村規民約,凝聚民意、化解糾紛,引領文明鄉風,打破過去“散裝”的狀態,“凝神聚魂”共創好生活。
村莊合并之初,恒和村因種種原因,干群關系并不好。2010年,村里柑橘產業已卓有成效,但村組之間、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仍時有發生。
為此,在征求村民意見后,村黨委決定制定村規民約進一步凝聚民意、化解糾紛。經過近兩個月的廣泛民意收集,恒和村第1版的村規民約正式出爐,包括社會治安、消防安全、村風民俗、鄰里關系、婚姻家庭五個方面共25條。
全村參與共同制定的規范,很快就被貼到到各村組的墻上,在村民中引起極大反響,大家既用規范來約束自己,同時也以此要求干部們。不久后,村里打架斗毆、仗勢欺人的少了,互幫互助的多了;大操大辦不見了,愛護環境、愛看書的多了。“有了村規民約,民風正多了!”在村里農家書屋看書學習的幾位村民說。
隨著村規民約實施,村黨組織的公信力大為增強。隨后,該村又實施了“領頭雁”工程,建起四級黨建網絡聯系服務群眾,推選出道德模范、致富帶頭人等黨員中心戶,領跑鄉村振興。同時,該村還將自治、法治、德治融合進規約,建起“五和”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監督委員會,積極發揮議事、協商、監督等作用,以自治化解矛盾,以法治定紛止爭,以德治春風化雨。
如今,村規民約已“進化”到第6版,內容富有時代氣息,比如:重低碳,節能源;尚科學,除迷信;遵法紀,守規則;揚正氣,擔道義。
提升人居環境 村美民富人氣旺
村外是望不到頭的萬畝橘海,村內是錯落有致的村舍……行走在恒和村的“旅游環線”上,一幅幅優美的田園畫卷逐一呈現在眼前。
隨著旅游發展的需要,恒和村又以建設“和美”家園為動力,加大基礎設施、人居環境、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力度。當地先后修建公路20公里、硬化農村公路34.4公里,還實施改廁、生活垃圾和污水統一處理等。同時,村里還集中打造黑崖灣等3個“人居環境示范院落”,通過傳統風貌改造、每月固定清潔日等,示范帶動全村人居環境提升。
顏值提升,讓當地鄉村旅游逐漸紅火起來。這兩年,該村每年接待各類游客均超5萬余人次。人氣旺了,讓更多的當地群眾看到發展契機。
在恒和村三社黑崖灣大院,沈昌強正在忙著指導施工隊擴建農家樂。經營才兩年的他,在去年因接待能力不足,流失了很多客人,今年痛下決心拿出在外務工賺到的10萬元,準備增加廚房和就餐包間。“復工復產后,鄉村游客比往年還增加了,今年投一筆錢,明年就能賺回來。”老沈的農家樂去年賺了7萬多元,對于來年的旅游行情,他信心滿滿。
依托柑橘做強支撐,深化鄉村治理提升凝聚力,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將“散裝”的恒和村打造成為全面發展的“大塊頭”。恒和村先后收獲一系列“頭銜”——“重慶市級新農村示范村”“重慶市一事一議美麗鄉村建設試點項目村”“重慶市和諧示范村”“重慶市法制示范村”“全國婦聯基礎組織示范村”“全國文明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