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9 11:54:34
序言
這兩三年,到浙江尋找鄉村建設答案者不少。他們中的相當部分,在參觀調研時會心生感慨:“經驗好是好,就是學不了。”究其原因,無外乎感到“發達地區有條件”“產業基礎打得牢”“鄉村建設搞得久”這幾條。
浙江有個曾經輝煌的縣,過去30年里發展相對滯后。就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這幾年中,不僅農業農村全面提升,而且實現了縣域經濟社會加速發展。其所采取的一系列舉措,既有浙江打造鄉村振興示范省的總體部署,也有當地干部群眾的創新之舉,很值得學,也學得了!
這個地方是金華的蘭溪市。
三年來,蘭溪理清鄉村振興和城市發展的互促關系,在產業、生態、治理等方面出新招實招,推動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流動,鄉村建設有實效,全域發展有活力。
金秋十月,稻菽飄香。帶著對鄉村振興的美好期待,記者走進了蘭溪……
勢,以實干起!
蘭溪素來富庶。明清時,這里“賽蘇杭”;民國時,此地有“小上海”之稱。共和國史上,她因工業經濟發達而在浙江率先撤縣設市。1987年,蘭溪在全省第一個財政收入破億元,這個老工業基地成為浙江“日子最好過”的地方。
蘭江水暖了又涼。上世紀末,浙江市場經濟勃興,僅金華一地,就有義烏、東陽、永康躋身百強縣之列。同時期,受制于產業結構單一和發展路徑依賴,蘭溪經濟疲態漸顯。到本世紀初,這個曾經的浙江“尖子生”,因“轉彎慢、走得緩”而成了“后進生”。
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極具前瞻性地提出“八八戰略”,成為引領此后浙江十數年發展的總綱領。它不僅是一組發展戰略,更是一種發展觀——認清優劣勢,選準路子,持之以恒地干下去!浙江不少區縣,正是在這樣的戰略思維下明晰、培育各自優勢,并將其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持續發展。
曾經掉隊的蘭溪,這幾年也開始加速追趕。
“我們同樣是在‘八八戰略’的指引下推動蘭溪經濟社會快速邁上新臺階。”在蘭溪市委書記陳峰齊看來,一地能夠充分發揮優勢,補強劣勢,激發潛在優勢,以務實的作風和細實的措施推動各項工作,就能夠很快迎來一個發展的“好勢頭”。
在蘭溪的采訪中,記者不止一次地感受到:當地方黨委政府結合自身優勢,創造性地扎實推動一項重大戰略時,其勢驚人,其效喜人!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一證。
相較于全國其他地方,城鄉發展總體協調是浙江振興鄉村的一個很重要的優勢。即便在農業農村占比相對較重的蘭溪,駕車從市區駛向郊外很遠,路旁也盡是花壇草坪,點綴著景物小品。若非仔細觀察,很難發現市區和農村的界限,往往一個轉彎,迎面就立著寫有村名的牌坊或山石了。
城鄉間人們的思想觀念相近、公共服務趨同、基礎設施差距不大,蘭溪鄉村的農業產業發展、農村基層治理、美麗鄉村建設等不是在二元結構下進行,而是在一體化環境下推進的,更重要的,是在城鄉融合發展的思維下統籌謀劃的,短時間內就取得了明顯成效。
記者在蘭溪市委十四屆十次全會報告中看到,蘭溪提出加快推動“三農”工作高質量發展,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陳峰齊闡釋道:狠抓農民技術培訓,著力推進農業集約化發展,讓更多農民洗腳進城就業,為城市經濟建設提供充足勞動力;同時吸引城里人返鄉興業,帶動留在土地上的人富起來;老百姓的口袋一朝鼓了,全市的消費、投資也就“滿盤皆活”了。
前不久,蘭溪新落地一個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生產項目,“一塊電池”就將吸納8000余人就業,而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正是農業集約化后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農民。
城鄉間優勢互促,劣勢互補,蘭溪鄉村振興動能磅礴,整體發展活力四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年多來,蘭溪市在鄉村建設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亮眼成績——水稻、水果、水產和水生蔬菜等農業產業“四水共盛”,越來越多的美麗鄉村里“長”出了美麗經濟,鄉村治理模式整體創新,創造性組建的村務協商委員會發揮大作用。
成績是實干中來的。蘭溪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林紀平告訴記者,為了讓產業興旺起來,過去兩年,蘭溪積極引進農業產業項目,其中7個項目過1億元;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細化為“八有八無”創建,并在此基礎上每年打造10個示范村、10個提升村,以推進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在市鄉村三級拿出最好的辦公場地建設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在全市327個村組建村務協商委員會,并建章立制促進這些機構切實發揮作用……
村,因產業興!
在蘭溪掉隊的那些年里,這里的農業也常被當地人自嘲“除了小蘿卜,什么都不突出”。種養模式簡單、經營分散、產業鏈條不長等問題一直制約著蘭溪農村產業發展。
振興無從抓起,興旺就無從談起。產業振興,首要是立足那些在市場端能體現的優勢,進而明確目標和規劃。在綜合研判蘭溪農業農村多功能性和周邊市場對高品質農產品、鄉村旅游需求基礎上,蘭溪市制定《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以質量、效益為目標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以發展精致農業、特色農業、休閑農業為主線,著力打造“四區一帶一圈”,即地標水果集聚區、生態水產創新區、康養融合區、山水林特綠色區,沿江魚米特色帶及精品農業共享圈,向特色、品牌和產業鏈要價值。
規劃引領下,一個久已有之的產業煥發了新生。蘭溪有2000多年人工栽培楊梅的歷史。如今,果農正在干一件千年未有的事——讓長在山坡上的楊梅樹住進“房子”!在馬澗鎮的矮山上,記者看到,鋼架大棚從山腳延伸到山頂,遠遠望去,像是給綠色的山坡披上了一層喜慶的婚紗。
這樣的“房子”不便宜,“每畝投資得四五萬元。”浙江大學畢業返鄉種了20多年楊梅的果農倪曉軍,是鎮上的種植大戶。他眼見著這兩三年,楊梅大棚像竹筍一樣從土里鉆出來,漫山遍野地長開了。
效益是投資的源動力。倪曉軍告訴記者,大棚楊梅有三個優勢:一能躲風避雨,產量提上去了;二能嚴格管理,品質提上去了;三能控溫早熟,價格提上去了。“以前年年賣不完,現在年年不夠賣!”他說,過去風調雨順市場好時,每畝楊梅的效益能到8000元,而大棚楊梅風雨可控,上市時間早,畝效益穩定在5萬元左右,當年即可收回成本。
2018年起,蘭溪大力推廣“大棚楊梅”,設施農業改造每畝補貼6000元,同時還在產業鏈條上布局楊梅研究中心、現代加工企業等環節,大大提升了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非止楊梅獨自紅。蘭溪的蘭花、枇杷、蜜棗、毛峰茶等傳統農產品紛紛蝶變,走俏市場。“特色種植遍地開花,水產向綠色發展轉型,生豬養殖邁向工廠化、規?;?,短短幾年,蘭溪的農業產業大變樣了。”林紀平頗有感慨。
集約高效的產業固然亟須大力扶持,但對蘭溪這樣一個農村人口占比近半的城市來說,糧食蔬菜更需格外關心——這些產業不僅關系民生保供,而且關乎為數眾多的小農戶的錢袋子。
“今年省里重點考核糧食產量和生豬出欄量兩項,蘭溪綜合排名全省第二。”這樣的成績令副市長陳玉祥頗感驕傲。在蘭溪,“千斤糧、萬元錢”被作為一項工程來抓,政府積極引導農民開展精細化管理,發展耕地連作、套種,推廣共生、共養等模式。農戶有的種一季水稻、一季蔬菜,有的發展稻-蝦、稻-魚、稻-鴨立體種養,精耕細作之下,產量與效益雙升。
在赤溪街道柳塘村的稻蝦田邊,種養大戶孫華兵在手心里比劃著算賬:每畝蝦稻田,一年能產800斤稻谷,養出300斤小龍蝦,按照今年市場價格,畝產值大約在1萬元左右。“爭取用兩三年時間把大米的品牌做起來!”稻蝦產業有賺頭,孫華兵覺得農業很有干頭!
美,是生產力!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唐詩《蘭溪棹歌》生動地描繪了蘭溪之美。
除水清山美的自然稟賦外,蘭溪還保存著全國最完整的古城古鎮古村落體系,如今,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更讓這座城市美得“無死角”。
走進蘭溪鄉村,路寬且平,窗明屋凈,雨污分流,垃圾分類,綠樹繁花掩映著或三層或四層的民居,村莊儼然花園。
蘭溪市委市政府多年來久久為功、不遺余力地打造美麗鄉村,有著更為深層的考量——以此為抓手,盤活鄉村資源要素、培育鄉村旅游新業態,把綠水青山做成金山銀山,走美好生活、美麗生態、美麗經濟“三美融合”的路子。
美的基礎是干凈。蘭溪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拆解成“八有八無”的16項具體措施,一項項抓在實處——每個村建有村規民約、黨員聯系戶、笑臉墻、垃圾分類、志愿者隊伍、美麗家園創建基金、門前三包、榮辱榜等八項基層工作制度,實現無暴露垃圾、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貼亂畫、水面漂浮物、散養家禽、污水橫流、裸露空地等八個目標,為美麗鄉村建設打下一個“好底子”。
在黃店鎮的白露山山腳下,坐落著一個青磚黛瓦的山村,曲折的木橋鉆進山林,緩緩的溪水映著蒼翠的樹,或舊或新的院落被改造成民宿、茶室、咖啡屋。這個世外桃源般的村落就是蘭溪市鄉村振興“示范村”之一的王家村。今年,僅“十一”假期期間,全村就接待游客約1.8萬人次,僅村集體收入就達17萬元。
蘭溪市農業農村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沈增興介紹,以王家村為例,政府投入美麗鄉村建設資金650萬元,鼓勵村民發展特色民宿和農家樂,同時吸引鄉賢返鄉投資上千萬元盤活閑置農房等資源,形成了政府搭臺、社會參與、百姓受益的成熟模式。
兩年時間,王家村大變樣。而諸葛鎮的八卦村,則被用心地保護著有七百余年歷史的舊貌。這個被社會學家費孝通譽為“八卦奇村,華夏一絕”的古村落,系諸葛氏后人按九宮八卦圖修建——以村中太極形狀的鐘池為中心,向外延伸八條弄堂,沿街統一架梁造屋。
在古村落保護的基礎上建設美麗鄉村,每一項工作都需格外用心——青磚石被小心地撬起,鋪設好排污管道后再原樣復原;村莊外圍用于發展民宿的新房子與古村老屋保持了一致的風格,但細微處又有所區別;水電氣等設施的鋪設改造也絲毫不亂前人的精心設計和建造……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蘭溪在精雕細琢、挖掘村莊特色,實現錯位發展的同時,還特別重視“多村聯創、抱團發展”,全力發展鄉村全域旅游,以此破解美麗鄉村單一化、分散化難題。“每年打造10個示范村、10個提升村,堅持干上三五年,串點成線、連線成面,覆蓋蘭溪1/3的村莊,美麗鄉村就能百花齊放!”林紀平充滿信心。
據統計,今年1-9月,蘭溪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共788萬人次,綜合旅游收入46億元,鄉村美麗經濟已經旺起來了。
和,即幸福感!
走進蘭溪黃店鎮矛盾調解中心的辦公樓,映入眼簾的是“一站式”受理大廳,大廳正中的墻壁上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行大字。
“這棟樓房是鎮里條件最好的辦公樓,以前用作干部辦公,這兩年,干部們搬到了旁邊舊樓里,這里被改造成矛調中心。”黃店鎮黨委書記何翠介紹,矛調中心的職能不止于定分止爭,村民的難事、急事、煩心事,都可以在中心得到及時辦理。
去年,蘭溪建起市鄉村三級矛盾調解中心,提出了“最多跑一地”理念,建立由鄉鎮(街道)黨委政府統一領導的,以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檢察室為主體齊抓共建的“兩所一庭一室”聯調工作機制,并抽調各單位人員組建巡調隊伍,上山下鄉定期駐點,打通鄉村治理的“神經末梢”,爭取第一時間在第一現場將矛盾化解于萌發階段。
為了離農民近一點,再近一點,今年,蘭溪市進一步打通“智治”平臺,開通網上矛調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智慧云平臺,群眾只需用手機登錄“蘭精靈”APP或微信小程序,“一地不用跑”也能辦成事。
家中下水道堵了,找矛調中心;遇到林權糾紛了,找矛調中心;遭受惡意欠薪了,還找矛調中心……自2019年7月揭牌運行以來,蘭溪三級矛調中心群眾訴求調解成功率達95.39%,成為了村民愿意來、信得過、真點贊的鄉村治理平臺。同時,積極推進農村文化禮堂等文化陣地建設,開展新時代“鄉風革命”行動,豐富農村文化活動,提升鄉風文明指數,村民家家戶戶一團和氣,幸福指數一路攀升!
為村民辦事,是縣鄉村三級干部的分內之事。而如何才能把村莊建設好,則需要凝聚更廣泛的力量。為此,蘭溪市巧用心思、用巧心思,探索建立起村黨組織領導下的參事議事、建言獻策、凝聚共識的群眾性協商組織——村務協商委員會,并經過近一年的推廣,在全市327個村實現全覆蓋。
“村務協商委員會設主任1名,由村黨組織書記兼任,其余委員均由非村干部成員擔任,至少應包括1名鄉賢代表、1名老干部代表、1名青年代表、1名致富能人代表和1名婦女代表等。”市委組織部兩新工委副書記姜惠榮介紹,委員會功能定位是“協商”而非“決策”,扮演著智囊團的作用,為的就是讓更多人關心村里那些事。
村務協商委員會為村民建言獻策、鄉賢返鄉投資提供了平臺,鄉村建設眾人拾柴火焰高。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蘭溪抗疫一線物資吃緊,全市的村務協商委員會開展線上“云協商”500余次,為奮戰前線的干部群眾籌備了大量口罩、消毒液等防護物資;渡瀆村村務協商委員會委員章子峰,為了宣傳蘭溪古城,將自己收藏的1000多方人物肖像印章公開展示,助推中國肖像印研究會展館成功落戶蘭溪;全市村務協商委員會成員中的鄉賢,通過蘭溪發展大會認捐人才發展基金4.8億元,支援家鄉建設……
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揚起鄉村振興風帆的蘭溪,發展勢頭似無法阻攔的溪水,出山向前,奔騰而去!
后記
回顧過去三年推進鄉村振興總體情況,著眼未來30年我國鄉村的全面振興,目下記者所置身的蘭溪,其一系列實踐至少帶給我們四條寶貴的啟示:
——鄉村產業興旺可期。短短兩三年時間,蘭溪特色種養業整體升級,鄉村新業態遍地開花。這充分說明,隨著科技支撐力的大幅提升、農業設施的廣泛應用和鄉村多元功能的深度挖掘,未來農業農村發展不必然囿于“周期長、見效慢”,只要找對路子,鄉村產業是完全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振興的。
——穩糧增收可以兼得。過去,我們一般認為生產糧食和種植經濟作物是存在用地沖突的,在糧食主產區,只有通過加大財政轉移支付來補貼糧農,才有望促其增收。而蘭溪的“千斤糧萬元錢”工程成效告訴我們,只要把握住作物生長規律和農產品市場規律,“糧食+”是可以讓米袋子和錢袋子同時鼓起來的!
——資本下鄉正值窗口。振興鄉村必須解決“靠什么人建設鄉村”和“錢從哪里來”問題,而過去幾年和未來十幾年,這兩個問題都有一個“優解”,即存在一個在改革開放中離鄉進城并在市場經濟中取得一定成功的群體,他們熟悉農業,眷戀鄉村,農民中間有他們牽掛著的人,這個群體中的相當部分人有意愿返鄉、有能力干事、有資金可用,并且為數不少的人已經在付諸實踐了。重回鄉村是他們的人生際遇,同時也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機遇——試想十五年后,再難找到這樣一個與鄉村有著天然聯系、對“三農”有著深厚情懷的群體了。我們應該積極借鑒蘭溪村村組建村務協商委員會這樣的做法,為振興鄉村凝聚更廣泛的社會力量。
——農村工作關鍵在實。在黨的全局工作中,農村工作最能考驗一支干部隊伍的作風是否務實。它來不得半點虛和假,虛則形式主義,假就失了民心。而一旦有了“實”這個法寶,再難的事情也可以辦好。蘭溪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治理模式創新等方面之所以取得理想效果,為農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最重要的一條原因就是“把工作干在實處”!而這樣的作風,是無論發達地區還是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在農業農村工作中都應該學和學得來的!
農民日報記者 唐園結 李飛 李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