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8 11:48:43
10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發展主要成就有關情況,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劉煥鑫、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吳宏耀、農業農村部總經濟師魏百剛出席并回答記者提問。
劉煥鑫介紹,“十三五”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確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十三五”規劃確定的農業農村發展各項目標任務勝利完成,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撐,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應對國內外風險挑戰爭取了戰略主動。
14億人飯碗端得更牢 奏響現代農業主旋律
劉煥鑫指出,“十三五”時期,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主要取得六方面重大成就——14億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農業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農民收入提前實現翻番目標,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農村改革持續深化。
這五年,我國糧食產量持續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水稻、小麥自給率保持在100%以上,玉米自給率超過95%,肉蛋奶、果菜茶品種豐富、供應充裕,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重要農產品供給水平明顯提升,劉煥鑫用三個詞來概括相關成就。
一是總量充足。這五年,農業農村部始終把解決好吃飯問題作為首要職責,大力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糧食生產再上新臺階,棉油糖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菜籃子”產品豐產豐收、供應充足。只要有需求,就能有供應。
二是結構優化。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明顯增加,強筋、弱筋優質專用小麥占比提高到35.8%,優質稻谷面積進一步擴大,大豆面積連續5年增加,糧改飼面積超過1500萬畝,糧經飼三元結構初步構建,畜牧業加快升級,生豬養殖規模化率達到53%,牛羊肉較快增長,滿足了消費結構升級需要。
三是品質提升。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食用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基本建立,合格證制度全面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認定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超過4.92萬個,越來越多綠色優質農產品擺上了超市貨架和百姓餐桌。
日漸豐盈的“米袋子”“菜籃子”背后,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劉煥鑫介紹,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主要農作物良種實現全覆蓋,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3年實現負增長,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成為現代農業主旋律。
在產業發展帶動下,2019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6萬元,提前一年比2010年翻一番,增速連續10年高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2015年的2.73∶1縮小到2019年的2.64∶1。產業扶貧成為覆蓋面最廣、帶動人數最多、取得成效最大的扶貧舉措,貧困地區累計實施產業扶貧項目超過100萬個,建成各類產業扶貧基地超過30萬個,產業扶貧政策覆蓋全國98%的貧困戶。
農村改革持續深化“四梁八柱”基本構建
改革是農村發展的動力。吳宏耀介紹,“十三五”以來,農村改革全面持續深化,具體成果可以概括為“三個一批”,即推動出臺了一批頂層設計的改革方案、實施了一批縱深突破的改革試點、建立了一批成熟定型的法律制度。通過改革,初步構建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四梁八柱”,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
一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順利完成,“三權”分置體系初步確立,《農村土地承包法》完成修訂,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讓農民群眾吃上了長效“定心丸”。印發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方案,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農村集體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全面扎實推進。
二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農村集體清產核資工作順利完成,全國共清查核實農村集體資產6.5萬億元,土地資源總面積65.5億畝。有43.8萬個村完成了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6億多人。
三是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構建。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和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全國家庭農場超過100萬家,農民合作社超過220萬家,支持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達到44萬個,帶動小農戶進入了農業現代化的軌道。
四是農業支持保護制度進一步健全。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15.5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10.88億畝,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建立生產者補貼制度,取得了積極成果。
五是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成效明顯。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初步建立,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村民自治形式不斷規范,法治鄉村建設進一步加強,文明鄉風的管理機制和工作制度基本健全。
六是城鄉融合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扎實推進,建立了城鄉統一的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居民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制度,全國95%的縣通過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評估認定,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鄉村振興開局良好 重點任務進展順利
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明確了鄉村振興的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魏百剛介紹,目前,規劃明確的7個方面59項重點任務進展順利,82項重大工程、重大行動、重大計劃有序推進,鄉村振興開局良好。
一是普遍建立了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領導機制。31個省(區、市)均成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領導機構,建立鄉村振興實績考核制度,強化考核監督。二是基本形成了規劃先行、梯次推進的工作局面。31個省(區、市)科學編制上下銜接的地方規劃,縣域村莊布局加快推進,一些有條件的村編制了“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三是鄉村振興政策框架基本構建。中央出臺了多個重要文件,設立了“中國農民豐收節”,相關部門先后制定支持政策,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機制加快構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按照標準統一、制度并軌的目標加快邁進。四是一批標志性重大工程啟動實施。圍繞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施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等一批基礎性、長遠性的工程項目,進一步夯實了農業農村發展的物質基礎。
鄉村振興,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支撐。“十三五”期間,中央1號文件連續五年作出安排部署,持續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劉煥鑫介紹,從2016年到2020年9月,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8.64萬億元,是“十二五”時期的1.66倍,今年以來,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響,農業農村部推動各地加快發行專項債券,1-9月已累計發行1202億元,有效拓寬了農業農村投融資渠道。
劉煥鑫指出,“十三五”以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四個方面的成就尤為突出。
一是大規模建設高標準農田。到“十三五”期末,完成8億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畝均糧食產能提高約100公斤。實施耕地地力保護與提升行動,2019年全國耕地平均等級達4.76等,較2014年提升0.35個等級。二是國家良種生產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建設以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育制種基地為核心,52個國家級制種大縣和100個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為骨干的種業基地“國家隊”,農業用種供給保障能力顯著提升。三是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發展。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0.28億千瓦,已建成453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超過70%,畜牧養殖和水產養殖機械化率分別達到34%和30%。四是畜牧水產養殖設施加快升級改造。畜禽圈舍、自動飼喂、疫病防控等設施設備加快建設,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64.5%,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93%,奶牛規模養殖比重達64%,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5400多個。
針對關注度較高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吳宏耀指出,目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推開,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三年行動方案目標任務基本完成。一是絕大多數村莊實現干凈整潔。2018年底,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等18個部門啟動實施村莊清潔行動,集中整治村莊“臟亂差”問題,95%以上的村莊開展了清潔活動,村容村貌明顯改善。二是農村廁所革命扎實推進。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好字當頭、質量優先,提升農村改廁工作質量與實效,確保好事辦好、群眾滿意,目前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65%以上。三是統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等任務。目前,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已覆蓋全國90%以上的行政村,全國排查出的2.4萬個非正規垃圾堆放點中99%已完成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有新的提高。農民日報記者 李竟涵 楊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