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3 10:32:00
趙新科正在火龍果種植基地修剪枝條
趙武生正在火龍果棚內剪枝
全媒體記者 王朝陽
前不久,160盒獼猴桃賣了1.2萬元,68歲的果農趙增榮喜上眉梢,高興不已,摘了不到15棵樹,就能買這么多錢,老趙萬萬沒有想到。
趙增榮是陜西省楊凌示范區楊陵區揉谷鎮田東村人,家中僅種植了1.6畝獼猴桃地,由于大兒子患病不能勞動,因此老趙成為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以前靠政府的扶貧資金艱難度日,一度成為名副其實的貧困戶,如今隨著家里獼猴桃產業的發展,不僅摘了貧困帽,日子比以前過的更好了。”趙增榮滿懷感慨的說道。
成立集體經濟合作社 鋪平產業發展“新道路”
在陜西省楊陵區田東村,和趙增榮一樣,依托獼猴桃、葡萄產業走上致富路的農戶還有很多,近年來,田東村以大力發展獼猴桃、葡萄產業為主,先后成立了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社和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在合作社的推動下,村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現如今,田東村在大力發展獼猴桃、葡萄產業的同時,依托村里青皮她園火龍果種植基地提供的技術支撐,發展起了火龍果產業,新產業的大力推進勢必為農民增收拓寬渠道,為鄉村振興貢獻特色產業的力量。
10月12日,記者走進楊陵區揉谷鎮田東村的火龍果種植大棚內,一排排、一列列火龍果苗橫縱相間,排列整齊,已經過了采摘季,枝干上早已不見了火龍果,而田東村黨支部書記趙新科卻徘徊在田間,仿佛照顧新生的嬰兒一般,仔細照看著每一株火龍果苗的生長狀況……“今年剛栽下火龍果苗,有的就已經開始掛果了,總共摘了20多箱,賣了1000多塊錢,雖然賣的錢不多,但作為村子集體經濟,大伙都非常看好這個新產業。”趙新科滿懷自信地說。
優化產業結構讓火龍果成致富“香餑餑”
從獼猴挑、葡萄再到火龍果……田東村以村民增收致富為出發點,不斷為村子經濟的發展尋求新的出路。
據趙新科介紹,近年來,田東村大力發展獼猴挑、葡萄產業,至今村子已有近300畝獼猴桃,70余畝葡萄,僅獼猴桃年產值就有150余萬元,然而這些還遠遠不能滿足村子經濟發展的需要,產業少,村民收入單一,村集體經濟始終邁不上新臺階,這也是制約田東村鄉村振興的主要因素之一。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興旺。原有的產業已經不能滿足村子經濟發展,探索新的產業發展道路勢在必行,而就在這時,在田東村發展有一定規模的“火龍果姑娘”王艷送來“真經”,特色種植火龍果為村經濟打開了一扇“天窗”。了解了火龍果的市場行情后,田東村村干部特意來到王艷的青皮她園火龍果種植基地進行了考察,優秀的特色農業產業就在身邊,又何必不遠萬里他鄉學藝,發展火龍果產業被大家認可。
去年底,田東村購買了王艷的火龍果種苗,計劃在村里發展火龍果產業。面對家鄉群眾的致富愿望,王艷對這單生意特別上心,發往田東村的每一株火龍果種苗,她都要帶著工人們仔細修剪、整捆、消毒后才裝箱發運。
栽種過程中,王艷還為田東村派去了專業的技術工人,手把手指導村民們栽種、綁苗,不放過任何一處細節。如今,田東村的火龍果種植基地已初見雛形,按照每座大棚栽種2000余株火龍果種苗計算,預計每畝純收入可達4至5萬元,發展前景十分可觀。
村民變“股民” 讓收入更加“多元化”
“而為了讓村子產業多元化,依托楊凌青皮她園火龍果種植基地得天獨厚的技術優勢,田東村也流轉了30畝土地發展火龍果種植,一期項目15畝已經完成。”趙新科說。
記者了解到,田東村火龍果產業園位于田東村南片,占地15畝,已建成6座雙拱雙膜溫室大棚,總投資180萬元,資金來源主要為財政資金、集體投資以及村民自籌,項目建設也得以順利推進。
就在記者采訪時,入股村民的田東村村民趙武生,此刻也幫助趙新科在大棚里忙活著。“‘南果北種’的火龍果,在北方的市場上相對來說比較稀缺,所以深受市場的歡迎,因此我認為火龍果產業也是一條前景光明的產業。”趙武生還告訴記者,了解到村子發展火龍果產業,自己拿出了五萬元進行入股,對于火龍果產業的發展,自己也充滿了信心。
如今,在王艷的技術支撐下,在田東村村干部的不懈努力下,火龍果產業發展嶄露頭角,后續隨著二期項目的建設,相信火龍果產業的快速發展,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推廣運用,帶動果農生產優質農產,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也必然為田東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貢獻特色產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