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2 15:20:31
編者按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新形勢下,如何做好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如何推進鄉村振興?今天的時評與您一起聊一聊——
脫貧摘帽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日前,河南省農業農村部門與拼多多達成戰略合作,聯合上線“豫農優品館”,打造集合河南農業全產業鏈消費品的線上平臺,共同推動河南特色農產品上線,探索河南省“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發展模式,讓更多的河南特色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走向全國,為河南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建設數字鄉村注入新的動力。
“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發展模式帶動了消費,讓更多農產品走出鄉村,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為農民脫貧致富探索出一條新路,是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致貧的好辦法。在扶貧路上,類似于此的助農增收的好辦法還有很多,諸如產業扶貧解決了貧困村持續發展的問題,教育扶貧從根本上阻斷了貧困代際相傳,就業扶貧讓貧困群眾有事可做。在扶貧干部的幫助下、在扶貧政策的帶動下,一戶戶貧困戶、一個個貧困村走出貧困,走向富裕。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這就要求我們在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之后,一方面要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防止返貧,另一方面要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把鄉村振興這篇文章做好,讓鄉親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做好鄉村振興這篇文章,首先,要在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基礎上,做好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我們要將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好政策持續下去,結合戰略目標,因地制宜地開展鄉村振興工作。比如“互聯網+農產品”打開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門路,在適合的鄉村,可以推廣此種模式。其次,要做好鄉村產業振興文章,解決農民有事干的問題。各地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通過產業不斷澆灌鄉親們的“致富花”,增強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再次,要做好人才振興文章,解決鄉村振興有人干、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要讓優秀人才發揮引領作用,鼓勵優秀農民工、返鄉大學生投身鄉村創新創業。要改變農民“等靠要”的思想,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勵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要做好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的全面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讓鄉親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鄧嫻)
產業興則鄉村興
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玉州區新定村召開益康菌業食用菌分紅大會,共發放分紅14.4萬元,惠及143戶貧困戶。取得這樣的扶貧成果,是因為玉州區把產業發展作為脫貧增收的重要抓手,通過發展產業,實現貧困戶有穩定收入、村集體有穩定資產收益,鞏固了脫貧成效,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基礎。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要強化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推動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事實上,不僅是玉州區,很多鄉鎮都是靠產業帶動地方經濟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例如,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依托111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建成產業扶貧基地43個,直接帶貧6121戶,戶年均收益不低于2000元;累計建成119個扶貧車間,共吸納2236名群眾就業,人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
靠產業扶貧帶動產業振興,關鍵要選好產業發展的方向。在內黃縣,林下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如今,當地已發展農棗間作約18667公頃,楊樹、刺槐林等成片造林2萬公頃,形成了林下種植模式、林下養殖模式、森林景觀利用模式,重點打造了林菜、林特、林藥、林禽、林游等不同類型的林下經濟發展基地。內黃縣是國家設施蔬菜重點區域基地縣、中國名特優經濟林紅棗之鄉及全省林業生態縣,在這種情況下,發展林下經濟既能增加林業附加值,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又開辟了農民增收新渠道,推動了鄉村發展。
當然,鄉村產業發展也存在產業門類不寬、要素活力不強和質量效益不高等問題,亟須加強引導和扶持。以往,農村產業的結構較為單一,基本上以傳統動能驅動的產業為主;如今,鄉村旅游、農業休閑和農村電商成為鄉村的新產業、新業態,我們不妨發散思維,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提升市場競爭力,讓鄉村經濟活起來、動起來,在提升農業附加值的同時,給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提升鄉村的現代化水平。
實現鄉村振興還應繼續完善、擴大鄉村產業,各地在產業扶貧的過程中,不妨結合鄉村振興目標規劃,出臺一些促進扶貧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為扶貧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共同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奠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高倩)
鄉村振興 關鍵在人
近期,本報刊發的《田野“變奏曲”》報道了滑縣八里營鎮農業結構調整的新聞。因為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全鎮培育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種糧變種菜,農戶變工人,瓜菜變名片,農民腰包鼓起來了,所以奔小康的勁頭也更足了。
新聞中滑縣八里營鎮的變化讓我們深刻感受到,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激發農民內生動力的重要性。鄉村振興面對農村和農民,不僅要靠外部資源的投入,更要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隨著城鄉一體化發展不斷推進,城鎮就業機會不斷增加,農村人才流失問題日益嚴重,人才缺失已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短板,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前提和支撐。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也是受益者,是鄉村振興的動力來源。我們既要注重培養懂農業、愛鄉村、親農民的人才隊伍,也要注重培養本地人才,凝聚鄉賢力量,激發鄉村自身造血動能。只有把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調動起來,才能有效推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這要求我們,一手抓人才引進,一手抓自主培養,注重鄉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就業培訓、培智扶志,不斷提升農民自身素質和能力,同時,引導農民工和大學生返鄉創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鮮血液。
可喜的是,人才振興越來越受重視,隨著人才、資本的持續投入,鄉村造血功能正在不斷增強。我們在媒體上能看到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建民宿、賣山貨,大山里的農民吃上了“旅游飯”,窮山溝變成了旅游村;引人才、調結構,農民在土里刨出“金疙瘩”;開直播、創品牌,貧困村搭上電商快車……實踐證明,內生動力與外來助力相得益彰,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鄉村振興,蘊藏在每個鄉村和每位鄉親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提高每個人的參與熱情,讓農民成為一種讓人向往的職業,這將有助于打造鄉村振興的生力軍,為希望的田野繪就美麗的色彩。(黃亞明)
(實習生:谷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