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8 09:41:31
巍巍太行山下,悠悠紅旗渠畔。昔日,十萬修渠人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氣概開鑿出了紅旗渠,一鼓作氣完成了“戰太行、出太行”的壯舉;今朝,河南林州一大批走出太行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辦實業、興產業、帶就業,續寫著“富太行、美太行”的篇章。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林州市通過搭建干事平臺、做好政策保障,吸引能人返鄉、挖掘人才潛力,一幅鄉村振興的宏偉畫卷正在紅旗渠畔徐徐展開。
選好“領頭雁”,鄉村大變樣
走進臨淇鎮社書村,一個設施齊全的文體廣場映入眼簾;邁步往里走去,干凈整潔的街道邊每隔數十米就有一盞路燈,道路一側是排水管道,主干道兩側栽種著冬青、玉蘭、櫻花等花草樹木,豐富多彩的文化墻和白墻青瓦相互映襯;一處游廊下,七八位老人正在閑坐;走到村西頭,壯觀的文體活動中心旁是村民的小游園——清風園,這里微風習習、細柳依依,長廊、小橋、池塘、水塔,仿佛讓人置身在江南水鄉。
在社書村,最讓人驚喜的是胡同深處的小花園、小廣場等微景觀,傳統民居、古老的農耕工具以及充滿生機的小菜園都讓人切身體會著“鄉愁”。據社書村黨支部書記常海栓介紹,這些微景觀原址都是村民廢棄的宅基地,原來盡是破磚爛瓦、荒草萋萋,后來經過修葺、廢物利用,變成眼前的美好田園風光。
而在2017年以前,村里還是另一番樣貌:一下雨道路就泥濘不堪,能看見舊廠房、廢水池、荒草地、臭水溝,雜物堆積、殘破荒涼。該村現在的文體廣場和清風園就是在原來的垃圾場上改建的。
“要想澆地,先修水渠。”鄉村振興開展以來,林州市大力實施“頭雁工程”,以村級組織換屆為契機,把帶富能力強的鄉土人才充實進村“兩委”,為他們搭建施展拳腳的平臺,助力集體增收,帶領群眾致富,僅2018年換屆就有199位“新兵”當選村黨支部書記。
2017年4月,在外做工程多年的常海栓返鄉擔任社書村黨支部書記,自此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我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硬化村里的道路,讓村民能腳不沾泥地走路。建設資金有缺口,我就自掏腰包墊資20多萬元保障工程順利實施。”回憶當初,常海栓感慨頗多。就這樣,村里先后共投資百余萬元,硬化道路、埋設排水管道、安裝路燈、修建文體廣場、栽種各式花草樹木、美化墻壁……一系列的建設讓社書村在短短幾年間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配備保潔員之前,村里的清潔工作一直都是常海栓帶著村“兩委”干,常海栓說:“每周至少兩次大掃除,清潔路面、清理垃圾。環境變美了,咱得保持住啊。”村干部的付出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中,更付出在行動里。2019年1月和2020年1月,村里兩次遭遇大雪,大雪過后,全村男女老少自發上街清理積雪;3年來,社書村賢德人士和村民累計捐款25萬元支持村里公益設施建設。
“鄉村要振興,不能等靠要,必須得有產業。有了產業,才能留得住人、聚起人氣,才能更好地開展其他建設。”采訪中,常海栓對社書村的發展有著清晰的思路。在村“兩委”的努力下,村里原已破敗的藥廠被四川蜀中制藥廠收購并重新啟動,4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常海栓投資100萬元,在村里開辦起制衣廠,讓50多名婦女有了穩定收入;為了盤活土地資源,常海栓帶頭成立社書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村里流轉土地50畝,引進種植黑小麥、油葵等作物,成立了黑小麥種植基地,產品一經推出便供不應求。
“農村的事,咱農民不干誰干?這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誰能忍心看著家鄉破敗不堪?家鄉的建設,我們不帶頭還等誰來帶頭?”常海栓的話道出了眾多鄉村振興帶頭人的心聲。
引得“鳳還巢”,產業大發展
林州市素有“建筑之鄉”的美譽,是勞務輸出大市。20世紀80年代,林州市十萬大軍走出太行,“飽了肚子、掙了票子、換了腦子、有了點子,走出了致富的路子。”一大批優秀人才在外務工中脫穎而出。近年來,圍繞打造建筑業“總部經濟”平臺,林州市大力實施“回歸工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引導建筑企業家、項目經理、工隊長等根據自身實際回鄉創業,投資興辦企業、生態旅游、坡地經濟、農業合作社等,助推林州經濟發展。
2017年,在山西建筑行業打拼多年的劉志軍積極響應政府號召,返回橫水鎮新莊村,投資1400多萬元成立綠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村里流轉1400余畝土地規模化種植紅薯,并引進全自動深加工生產線,打造出豫北地區規模最大、生產工藝最先進的紅薯深加工基地,帶領全村走出了一條特色農業發展之路。
劉志軍說:“我們這兒一直有種植紅薯的傳統,不僅種出來的紅薯非常好吃,做成的粉條口感也不錯。我現在小有成就,就想著回來帶著鄉親們干點兒事,一番考察后就選中了紅薯加工這個產業。”項目建成后,劉志軍利用自己在山西的人脈資源積極開拓市場,其生產的粉條因其良好的口感而大受歡迎。
“農業產業投資大、周期長但利潤薄,紅薯加工就不能小打小鬧,必須得做大規模,要能帶動和輻射周邊農村,形成規模效應。”劉志軍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綠健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今年在橫水鎮楊伯山屯、留馬等村流轉5000畝耕地種植紅薯。同時,帶動50個村級集體合作社種植1.5萬畝。橫水鎮紅薯種植年凈收益預計在2000萬元以上,紅薯成為全鎮群眾名副其實的金餑餑。
林州市建立了完備的在外鄉土人才數據庫,在及時準確掌握在外人才的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定期開展鄉土人才聯絡和回歸動員“四個一”行動,即“郵寄一封家書、召開一次懇談會、搭建一個鄉賢互動平臺、推介一次家鄉經濟社會新變化”。工作人員通過各種方式推介家鄉新變化、宣傳惠農興農好政策,增強他們對家鄉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激發他們建設桑梓的熱情。
截至目前,林州市已建立鄉土人才庫4732人,聘請512名專業技術人才、企業家等擔任“名譽村長”,返鄉能人已建成工業企業扶貧基地11家,創辦各類企業83家,創建農業生態園33家,帶動集體經濟增收499萬元。
送科技下鄉,農業有翅膀
如今,活躍在林州鄉村振興一線的,還有一大批懂理論、有經驗、會技術的科技人才。林州市農業農村局水產站站長李斌順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今年50歲的李斌順日程里沒有星期天,手機也是24小時開機,在自己電腦里記錄了近百位養殖戶的基本養殖信息,養殖戶隨時聯系,他隨時接受咨詢、提供服務。傾情幫扶養殖戶多年,當地漁民把他看作“自己人”,老遠看見他來就會喊:“老李,你來了!”
5年來,李斌順舉辦培訓班20余次,培訓技術員和養殖戶700余人次,幫助養殖戶增收300多萬元。為了更好地服務養殖戶,2017年6月,他成立了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系統首個漁業創新工作室。
為了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林州市統籌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建立專業技術人才庫,聚焦農業發展需求,整合科技特派員、市管專家及各行業專家力量,引導各類技術人才向鄉村傾斜;開展“送醫療衛生服務下鄉”“送農技下鄉”“送課下鄉”和“畜牧系統百人聯百場”等活動,確保鄉村振興各個產業環節都得到技術服務。據了解,截至2019年底,林州市542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在5萬元以上,其中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425個,收入30萬元以上的村153個;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7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25家,龍頭企業年產值32.1億元。
記者 張培奇 王帥杰 范亞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