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7 15:39:36
從樹大不見果到矮樹結“金果”,從山溝孩童零食到熱銷一線城市甚至海外,從每斤價格不到3元升至不低于15元,產于甘肅平涼市山溝溝的蘋果,正不斷創造著“果農人”的奇跡。
位于黃土高原的平涼栽植果樹已超200萬畝,2020年預計產值達到90億元,是名副其實的“蘋果樂園”。
圖為平涼市靈臺縣所產蘋果。 艾慶龍 攝
10月14日至15日,全國矮砧蘋果標準化生產學術研討會在平涼市靈臺縣舉行。期間,平涼官方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簽訂了《協同推動平涼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專家組還審定了《靈臺矮化蘋果栽培標準綜合體》。
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霍學喜介紹說,審定內容涉及了產地環境、苗木質量和繁殖技術規程、矮化栽培技術規程、土肥水管理技術規程等16個方面的技術標準,有效轉化了國內外最新技術應用成果,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實用性和操作性。
霍學喜認為,旱地矮化果園深坑(溝)淺栽技術,能有效指導靈臺乃至西北旱地矮化蘋果的發展,對西北地區乃至全國矮化蘋果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具有引領作用。
“新成果、新技術覆蓋了全國7個蘋果主產省的全部134個蘋果重點基地縣,帶動其他產區蘋果產業發展,區域覆蓋率超過90%。”霍學喜坦言,靈臺的蘋果產業已有一定成績,但依舊存在蘋果資源利用率低,育種技術體系不完善,自育品種比例低等問題。
霍學喜建議,靈臺蘋果產業應在矮砧化基礎上,發展機械化、智能化,并選擇與砧木配合適應性強、親和力高的新優蘋果品種,加之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種。
會議期間,鑒評專家組在靈臺所產米奇拉、密脆、瑞陽、瑞雪等8個品種進行鑒評,認為靈臺蘋果個大、果型端正、色澤鮮艷、酸甜爽口。
靈臺縣果農在機械協助下,進行摘袋,為采摘做最后準備。 艾慶龍 攝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院長馬鋒旺認為,無論引進品種,還是園產優良品種,參加鑒評的8個品種的外觀、內在質量差異小,表明靈臺蘋果產自優生區。
“靈臺縣是平涼市果品產業發展的后起之秀,也是推廣新品種、應用新技術、催生新模式、探索新機制的‘前沿陣地’。”平涼市委常委、副市長唐如海說,靈臺縣國家級矮砧蘋果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已列入第十批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發展現代果業的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甘肅平涼市林草局局長何鵬峰將當地蘋果產業發展分為探索起步、規模擴張、擴量提質、深度開發四個階段。他坦言,前期階段,村民擔心收入問題,存在“白天栽樹,晚上砍樹”等現象。
圖為靈臺縣果農進行摘袋操作。 艾慶龍 攝
為解決此類問題并幫助民眾樹立信心,平涼官方與多方聯手組建蘋果產業聯盟,建立甘肅首家蘋果院士工作站,推廣平涼蘋果、靜寧蘋果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及質量體系標準,推行肥水耦合、果園覆蓋、人工授粉、單果管理等綜合技術措施。
眼下正是蘋果收獲季節,記者在靈臺縣黃甫生態山地矮砧蘋果示范園看到,老果農董風穿梭于果園之中,操作著機械,進行摘袋,為采摘做最后準備。果園中的果樹雖矮小但結滿蘋果,膜下滴灌設備、土壤溫度監測機、有機質分析機等各種高科技設備隨處可見。
58歲的董風對于種植果樹的認知一度曾停留在“出力不討好”的概念上。他告訴記者,“喬化模式”下的果樹,需呵護果樹7年之久,盡管樹干粗大、枝繁葉盛,但樹大不見果也是常有之事。如今讓他吃驚的是“每斤蘋果竟能賣到15元”。
(實習生:谷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