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欧美另类,久久99精品久久久噜噜最新章节,北条麻妃久久99精品,欧美日韩中文在线,精品国产一级,a级特黄一级一大片多人,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千里沃野奏響鄉村振興強音 敢闖敢試爭做全省標桿示范

2020-10-16 14:09:00   

今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如今,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歷史性地畫上句號,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不屈不撓、長期奮斗的碩果,更是啟航新征程、揚帆再出發的動員。“行百里者半九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鄉村全面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今后如何鞏固脫貧成果,帶領農民群眾持續增收致富,做大做強現代農業,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奮斗目標,還有許多坡要爬、坎要過,必須付出更加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為此我們不能有任何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必須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開啟新的奮斗征程。

鄉村振興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需要先進典型的先鋒示范和助力推動,典型的使命不僅是打造樣板,更要有“敢為人先闖新路,只爭朝夕克難關”的責任擔當,承擔起“排頭兵”走在前列的歷史使命。近年來,全市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擔當,深入謀劃推進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從2018年年底開始,濟南正式啟動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百村示范創建活動,投資10.5億元,建成105個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村,同步建設123個示范村,與全省實施的美麗鄉村示范村創建、美麗村居“四一三”行動、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創建、“出彩人家”創建和新時代文明實踐創建,做大做強“十大”農業特色產業,將黨建引領貫穿始終,著力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構建現代鄉村治理體系,讓鄉村“環境美、民風暢”,讓農民“口袋鼓、腦袋富”,一批具有濟南特色和齊魯文化風格、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濟南樣板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基層干部群眾學有榜樣、行有示范、干有目標,帶動了工作整體推進。

要“盆景”,更要“風景”,要建設樣板村,更要崛起”樣板群”。鄉村振興的路上,一個村都不能少,一個村都不能掉隊。濟南市做好“點、線、片、面”結合文章,統籌謀劃、資源整合,串珠成鏈,讓樣板的輻射面更廣、帶動力更強,把一個個“亮點”連成一道道風景,實現握指成拳的“放大效應”,越來越多的美麗鄉村正“星火燎原”,成為濟南閃亮的名片,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供了鮮活的“濟南智慧”和“濟南方案”,廣袤的濟南大地展現出全域振興的勃勃生機和美好前景。

雙山街道三澗溪村

凝聚黨群精氣神 芝麻開花節節高

章丘區雙山街道三澗溪村由3個自然村組成,耕地5000余畝,全村1160戶人家,140名黨員。這兩年,三澗溪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的日子蒸蒸日上:建成300平方米的鄉村振興展館,全村路網、管網、綠化、美化全面改造提升;村北,投資5200多萬元建設了科研、種養殖于一體的農創園;村南,修繕建成了“三澗溪鄉村振興學院”;村東規劃建設了美食街、商貿城、康養區;截至目前,展館接待青海、湖南、四川等省內外考察團1200余個、8萬余人次,成為激勵廣大干部群眾學習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陣地。

從過去“神仙都治不了”軟弱渙散村,到如今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黨建引領,靠的就是像黨委書記高淑貞一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黨員干部,他們時刻帶著群眾往前奔。“村子亂與窮,根子就在于黨組織作用發揮不充分,要帶領群眾致富謀發展,就先從樹立黨組織的威信、提高戰斗力開始。”高淑貞說。從擔任村黨組織書記第一天起,她就把抓班子帶隊伍作為固本強基、富民強村的關鍵之舉,創新實施“五個一”工程:“一面旗幟”帶動群眾、“一線通”連接群眾、“一張卡”便利群眾、“一支隊伍”服務群眾、“一個職介所”致富群眾。同時,還堅持多年開展“黨旗飄飄映四鄰、四鄰聯動黨放心”和亮出黨員身份、接受群眾監督等工作,創造性地實行“捆綁式、積分制”考評辦法,把每個黨員家屬的表現也列入黨員個人積分,每半年組織街坊四鄰對“黨員家庭”進行民主評議,讓黨員家屬參加黨員點評活動,起到了“一人帶全家、全家帶四鄰”的效果。黨建引領,凝聚了干事創業的精氣神。為了帶領群眾增收致富,2016年村黨支部借升格為黨總支的時機,創造性地提出“把支部建在產業上”,成立個體私企業,創業青年、廉養服務3個黨支部,這一舉措,有效解決了過去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不力的問題,同時強化了帶領群眾脫貧富的功能。在“集體經濟合作社”基礎上,分成多個小合作社,多渠道助農增收。高淑貞把其比喻為“把大火車頭換成小火車頭,讓農民搭上‘致富小火車’。”同時,鼓勵村民資金入股,這樣既能得到打工和土地流轉的收入,也能跟著合作社一起分紅。

村委委員徐紹霞和5名婦女,去年6月聯合發起成立“巾幗商貿”合作社,銷售本村特色農產品、土特產、旅游用品等;物業管理黨支部書記李懞帶頭,成立“古村旅游合作社”,專門負責美食街、鄉村振興學院等生態旅游和觀光接送;青年創業黨支部書記王元虎,成立綠澗生態農業合作社,通過農創園,吸引外來人才返鄉創業。“村民情況千差萬別,而如果黨員帶頭開起一輛輛‘致富小火車’,每位村民就都能搭上快車,共同走上持續增收路。”高淑貞說,“黨員服務群眾,樹威信;黨員蹚出路子,做表率;三澗溪村黨員群眾就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齊心協力奔向鄉村振興的光明前景。”

殷巷鎮高坊村

金絲小棗銷全國 小村拿下“國字號”

在商河縣殷巷鎮高坊村,一眼所望之處全是各種品種的棗樹,紅彤彤的果實正掛在樹枝上,整個村莊如同住在了棗園一般。

村莊里有果園不稀奇,果園里“建”村莊卻是個稀罕事。“我們村祖祖輩輩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習慣,房前屋后只要有地就種上棗樹,我們村現在就跟住在棗園里一樣。”村黨支部書記吳庭寶說。高坊村名氣雖然不大,但憑借著村里數百棵百年的棗樹的名氣發展起了棗樹特色產業。產業發展的好了,村民種植積極性就高了,家家戶戶自發在房前屋后種植起來,時間一長,小村莊便“住”在了“大果園”,這些“邊角余料”土地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3萬元的經濟收入。

高坊村曾經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貧困村,村里缺少產業,只能靠政府“輸血過日子”,為了改變這種現狀,該村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由村黨支部牽頭、合作社聯營、貧困戶參與的方式,大力發展果樹種植產業,2016年該村利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9萬元建設高坊“魁王”金絲小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與留蘭香作種植園區100畝,截至2020年項目收益14.31萬元,2017年新建50KW光伏發電站1座,同年6月份并網發電,截至目前實現發電收入20.3萬元。上述兩個項目共計向貧困戶發放收益7.92萬元,年人均受益1000元,完成了貧困村向小康村的“蝶變”。

高坊村以商河魁王金絲小棗這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雙國字號”產品為基礎,確定了發展棗產業的路子。產業發展方向確定后,村“兩委”干部、黨員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們率先加入棗樹種植行業中,積極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利用農村“三資”清理回收閑散地,在街道兩旁及閑散地種植棗樹,豐碩的果實也成了增加村集體收入的法寶。樹是種上了,如何保證坐果率,如何利用“致富果”拉長產業鏈,成了村子的一大難題。“前幾年,棗樹雖然開花不少,但是結果不多,產業發展面臨了難題。”鎮黨委副書記薛敏說,為解決棗樹多年不坐果問題,邀請國內知名棗樹專家2次到村指導,引進嫁接優質品種金絲4號,今年棗樹實現大豐收,預計收入30萬元。

為了能夠吸引游客觀光旅游,村“兩委”研究決定,采用“農家樂+采摘+電商”的模式,為增強游客的參與度與體驗感,利用周邊棗園和空閑地塊建造了高坊圣普魁王休閑家庭農場,農場結合地形與棗樹種植間距,增添了桌椅、吊床、野營帳篷休閑設施,方便游客采摘與休息。下一步,高坊村將深挖棗文化,增加民宿、垂釣等休閑娛樂項目,進一步延長“農旅”觀光路線,豐富旅游內容,讓村民能夠依托第三產業拓寬增收渠道。

濟陽街道葛店村

吃水吃出新滋味 稻花香里話振興

近幾年,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濟陽區濟陽街道葛店村村民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干,朝著美好生活的目標發展產業、聚焦增收,走出了一條寬廣的全面小康之路。找準路子過上幸福日子。2017年,在濟陽街道的規劃和引導下,葛店村投資150余萬元,對道路實施硬化面積11000平方米,修建排水溝4300米,種植綠化樹1500余株。同時,葛店村充分發揮當地區位優勢,圍繞水系做文章,以水為鏈,利用村內150余畝水面把“稻田+”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抓手,利用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繼續擴大種養規模。以稻蟹混養模式為例,螃蟹畝產量將達25公斤,稻米平均每畝出米350公斤,除去水稻和螃蟹的種養殖成本2000元,畝平均利潤可達4000元,成為引領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母親河”變身沿黃村“幸福河”。葛店村通過對水系改造、提升,形成成方連片的稻田文化,南依引黃閘觀景臺,形成南觀黃河風貌,北攬稻田景致的旅游特色。此外,休閑廣場、自駕游營地、自助采摘園、農家樂等鄉村旅游產業項目,每到旅游旺季都能吸引不少游客。位于沿黃風景帶中的易豐居民宿主要是通過翻新改造,將村內閑置的農戶住宅打造成特色風情民宿。一期投資350萬元,改造民宅1300平方米,改造好的民宅令人耳目一新,住宅內部翻新升級為標準客房,與周邊的綠樹、小河、稻田、鄉土相映成趣,

自然淳樸,可為游客提供休息、餐飲、采摘、黑陶體驗制作等多項服務。黨建引領,全面小康之路越走越寬闊。為集中統一指導樣板帶建設,濟陽街道成立了“稻花香·黃河情”綜合黨委,為樣板帶村居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葛店村黨支部結合“主題黨日+陽光議事”活動,將通過議村務、曬賬目、做實事,今年以來,村里共形成決議25項,否決不合理事項7項,進一步融洽黨群干群關系,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力。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葛店村認真開展“出彩人家”創建、“好媳婦、好婆婆及文明家庭”評選、四德榜評選等活動,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良好氛圍。發揮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的作用,引導村民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鄉村社會風氣和精神風貌。未來可期,好日子越過越紅火。對于葛店村未來的發展,村黨支部書記王四金表示,首先要在發展產業上下功夫,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科技+旅游”的“農+旅”模式,打造“稻田+”現代農業園區。下一步,還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讓更多的企業進駐園區,通過產業園區發展,讓農民變工人,每個人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村里還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讓游客“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談起葛店村的未來,王四金滔滔不絕,信心滿懷。今天是個好日子,明天又是好日子,奔跑在全面小康路上的葛店村,好日子越過越紅火。

東阿鎮北市村

“百草園”里“土生金” 萬畝花海分外香

在農村,產業興旺事關鄉村全面振興,其意義非常重大。在平陰縣東阿鎮北市村,從2013年開始,發展產業就成為新任村黨支部帶領全村扭轉落后面貌,實現強村富民的主線。近年來,北市村實現了從軟弱渙散的“亂子村”、薄弱村到文明村、示范村的華麗轉身,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重點打造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村、省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示范村、“山東省美麗村居”、“山東省休閑鄉村”。

2013年,北市村通過支部擔保、黨員帶頭,流轉土地100畝成立了種植瓜蔞中藥材的合作社,定向供給濟南禾寶中藥材公司,當年就使92戶貧困戶成功脫貧,形成了“支部+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訂單式生產模式。2014年,村里又建起了占地40畝的綠豆粉皮加工基地,吸納30多戶貧困村民積極加入。在這之后,北市村又先后引進中糧儲備庫、阿膠加工廠、光伏發電、現代物流等項目,村民紛紛行動起來加入村辦企業打工,帶動全村160多戶貧困群眾全部成功脫貧,解決了村里100多人的就業,吸引30多名在外務工人員回村創業。2018年,通過與企業合作,北市村新建花卉大棚近50個,栽植金銀花和無刺花椒500畝,群眾人均收入達到2萬多元,集體收入由10年前的負債累累到實現收入60萬元。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為持續做大村集體經濟,讓村民享受到企業和村集體發展的紅利,史興順為北市村確定了三個“三分之一”發展模式,做大扶郎花、百合花等花卉,讓北市村成為遠近知名的花卉特色村。第一步是把全村“三分之一”700畝土地流轉給花卉公司,第二步把全村“三分之一”也就是第二個700畝土地,由村企共同經營,村集體和企業“五五”分成,村委會的收益全部分配給村民。第三步是把全村另外一個“三分之一”的700畝土地,由村委會和群眾合作經營,村集體和村民“二八”分成,村民干得多則賺得多,體現多勞多得。

在村黨支部書記史興順的帶領下,北市村一二三產業將進一步深度融合,形成了“新六產”的發展格局,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結合村內石頭房子眾多的特點,加上重點發展的扶郎花、百合花等花卉,北市村確定了“當鮮花遇見石頭房子”的鄉村旅游主線,魯派村居建設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

一個村富了不叫富,帶動周邊村子一起富才叫富。2019年3月,以北市村為核心的北市田園綜合體黨委,充分發揮北市村龍頭帶動作用,涵蓋周邊7個村、1800戶人、10000畝耕地,統一土地規劃、產業布局和項目開發,帶動形成了集花卉中藥、觀光旅游、加工倉儲于一體的“萬畝產業園”,全面打造“非常6+1”產業鏈,走上了連片發展、抱團發展的快車道。

十六里河街道石崮村

石崮山上風光好 六村抱團促發展

走進市中區十六里河街道石崮村,遠遠就能看到一片“世外桃源”。這里山川連綿、群峰競秀、風景秀麗。綠樹環繞中,“網紅”玻璃棧道更是吸引著游客前來游玩。這處昔日的窮山惡水如今變成優美景觀,實現打造“濟南第一崮”的同時,在曾經一無所有的大石崮“種”出實實在在的“金疙瘩”。

鄉村要振興,離不開基層黨組織的強力保障。在鄉村振興如火如荼的當下,十六里河街道吹響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號角,充分發揮黨建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服務和保障作用,以打造以石崮生態園為中心,覆蓋周邊石匣、宅科等6個村的“南山·水鄉”1+6鄉村振興黨建聯合體,依托生態環境優美的玉符河,全面提升村民發展意識,轉變鄉村產業結構,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在“大黨建”的引領下,線上的6個村發展力量擰成一股繩,邀請專業規劃團隊編制《“南山·水鄉”旅游開發規劃》,從如何對接政策實現農旅融合,如何打造項目亮點引爆市場,如何因地制宜規劃空間項目,如何策劃業態產品滿足需求等幾個層面做出了統籌設計。在梳理整合區域內山、水、村、園、田、林等資源的基礎上,規劃出一心、兩帶、四組團、十大重點項目的空間格局,其中包括石崮山寨景觀核心,石崮山鄉休閑帶和玉符河谷濱水休閑帶,石崮山鄉、養心半島、花海田園和玉符河谷四大功能組團,以及玉水綠道、歡樂河谷、南山菜園、水鄉漁莊、鹿鳴幽谷、冰雪時代、南山花海等十大重點項目。“南山·水鄉”借鑒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以“農業+旅游”的理念推進農、文、旅融合,合理有序構建“農業生產種植觀賞區+核心景觀吸引區+旅游休閑聚集區+生態田園社區”等生產、生態、生活空間,推動整個區域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打造以現代休閑農業為基礎、以特色旅游體驗為帶動、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引領“三位一體”的鄉村振興綜合體。運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南山·水鄉”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嘗試從單一景點景區開發運營向全域化旅游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最終,實現資源變資本、田園變景區、農民變股東,推動“田-產-村-園-人”的共融發展。

桑梓店街道小寨村

回漢民族一家親 齊心協力爭示范

天橋區桑梓店街道小寨村位于黃河以北地區,南接鵲山龍湖,北臨308國道,全村311戶、1309人,絕大多數為回族,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村。近年來,小寨村立足村情實際、堅持黨建引領,搶抓“攜河北跨”“擁河發展”等重要機遇,積極順應少數民族群眾期盼,擼起袖子加油干、凝心聚力謀發展,一個風尚新美、環境秀美、生活富美的新時代民族村雛形初現。

小寨村黨支部自覺把推動鄉村振興、實現村高質量發展作為踐行初心使命、體現責任擔當的試金石和磨刀石,在自身建設上、黨員管理上、示范引領上很下功夫。最終,村黨支部獲評“全省干事創業好班子”“濟南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濟南市基層黨建工作示范點”等榮譽稱號。

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要沿著正確方向把這盤大棋走好,必須規劃先行,突出規劃的引領導向作用。小寨村立足村實際,高點謀劃設計,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扎實推進、從容建設、久久為功,重點是做好了三篇文章。

做好“保”的文章。村“兩委”積極籌劃建設清真寺古建筑片區、村北智慧產業園區、龍湖華庭居住片區、村南民族特色娛樂區、村東生態旅游觀光區五大特色片區,努力打造成具有山水風情和文化創意的現代化新農村。對清真寺這一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做好古建筑測繪與修繕工作,使其發揮古建筑的現代價值,留住傳統文脈。預計年底建成的小寨村展覽館項目,將通過實物、圖片、視頻展示,引領百姓回顧小寨村的過去、認識小寨村的現在、展示小寨村的未來。做好“拆”的文章。通過實施第一期舊村改造,小寨村完成新建居民樓4萬平方米,實現了180戶居民順利搬遷,預計今年底將實現全體村民的“上樓夢”。4月28日,小寨村新一輪拆遷拉開序幕,僅20多天便完成拆遷135戶,預計年底可完成整合村莊600畝土地任務,為下一步發展預留更大的空間。做好“美”的文章。堅持用好各類扶持政策,持續推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設中心廣場、清真寺廣場5000余平方米,粉刷墻體3000余平方米,全面提升村道路環境,對道路實施加寬綠化,購置新型灑水車及吸塵車,配備完善各類環衛設施,基本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下一步還將結合清真寺修繕與紅色展覽館項目,建設村南百畝公園和村東銀杏公園,打造民族特色風情村,真正實現讓村莊凈起來、綠起來、亮起來、美起來。

彩石街道東泉村

泉水勾起美麗鄉愁 旅游喚醒沉睡古村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著黨支部。在黨建引領下,彩石街道東泉村不斷完善村級事務民主協商機制,通過解決“議什么、誰來議、怎么議”等問題,不斷夯實陣地建設提高黨支部的戰斗力和凝聚力,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村級社會治理的核心作用,為鄉村振興樣板村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東泉村有這么一條“村規”,每周周一和每月10日、20日、30日是全村的反映問題日,不論是大事還是小事,不管是村里公事還是群眾私事,大家都樂意來支部反映。與之相應的,支部不管什么事,會準時在下周一解決村民問題或給出準確答復。村民張才基說,“我們信得過這個支部,他們想干事也真干事,他們是共產黨的好干部。”

協商民主議事會將發展中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公益事業擺在重要位置,把村集體經濟中“三資”管理使用、法律法規和政策明確要求協商的事項以及各類協商主體提出需要協商的其他事項等都列入協商范圍,引發村民強烈反響,讓他們參與到協商事務的討論、決策、實施的各個環節,實現由“張嘴發牢騷”到“理性求共識”,由冷眼旁觀者到積極參與者的轉變。

隨著支部陣地的不斷夯實,黨建工作“磁石”般的凝聚力也逐漸顯現。在黨支部帶領下,東泉村全體黨員愈發樂于參與村內事務和黨內活動。東泉村的主題黨日活動時間每次均超過兩個小時,還特地預留了最后半小時作為黨員發聲時間,黨員可以針對“三務”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高銳、張相國等不少居住在外的黨員,每次都能按時參加組織生活會等黨內活動。

在黨建工作扎實引領下,東泉村鄉村振興的“同心圓”也愈畫愈大。去年,全村率先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立了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邁出了鄉村振興第一步。

東泉村合作社以“自由呼吸,暢游東泉”為品牌,在村內重點發展民俗旅游項目。合作社收回村民荒棄、空閑、坍塌的宅基地,計劃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努力建設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俗以及特色村莊,對利用閑置農房發展民宿、養老等項目,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除此之外,東泉村在村容村貌上下功夫,對石泉路及村委會周邊道路兩側鋪設完成了7000余平方米草坪及種植綠化樹木工程,村內河道規劃也在設計中。村里還完成了樣板戶“煤改電”空氣源熱泵采暖供暖設施,即將在全村推行。“下一步,東泉村將著眼于定位省會城市經濟圈高端休閑度假目的地,以鄉村旅游為抓手,充分利用村內遺存的百年古橋、古街、古槐、古井、古廟、石板路、圍子山及保存完整的古建筑及民俗生活等,打造泉城東郊的‘泉水人家’記憶鄉村——東泉古村。”東泉村黨支部書記高文勃說。

玫瑰鎮北石硤村

玫瑰催生三條產業 秋意難擋百花盛開

萬畝花海、高空漂流、迷你小火車……這個“十一”假期,位于平陰縣的東方玫瑰花鄉田園綜合體成為鄉村休閑旅游打卡地。四季花海是玫瑰花鄉田園綜合體的主題,從3月份至10月份,千畝花田競相綻放,鋪滿整個山坡。而在這個季節,波斯菊、千日紅、馬鞭草等花朵迎風綻放,花期甚至能夠持續到11月。在千畝花海所在地的平陰縣玫瑰鎮北石硤村,田園綜合體的建成開放,絕對是這個原本班子軟弱渙散的市級貧困村發生重大轉折的事件。作為玫瑰的核心種植地,因為村黨支部班子軟弱渙散,守著“金山”的北石硤村卻從前些年的先進村淪為了市級貧困村。在市外辦選派的村黨支部書記周長勝到任后,以黨建為引領凝聚人心,借助齊魯樣板村和山東省美麗村居創建的歷史機遇,北石硤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立玫瑰合作社,建設玫瑰田園綜合體,發展玫瑰主題風情民宿,這都是這兩年在北石硤村上演的好戲,也讓這個落后村徹底甩掉了市級貧困村的帽子,還帶動了周邊花農實現脫貧致富。截至2019年底,北石硤村集體收入突破4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增加超過300%。

脫貧攻堅只是第一步,北石硤村抓住國家重大機遇,探索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新路徑。前期,通過合作社牽頭,村民的土地流轉給了東方玫瑰花鄉田園綜合體,村里的2000多畝土地成了田園綜合體的一部分,田間地頭成了生產車間,村民們變身產業工人,拿著流轉收入、打工收入、合作社分紅三塊收入。如何借助田園綜合體做足延伸發展文章是北石硤村目前重點考慮和正在打造的項目出發點。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建筑公司,承攬工程的同時,帶動本村村民務工。瞄準半小時車程內長清大學城的十余個萬人高校、兩萬多藝術生,北石硤村計劃建設具有住宿、餐飲等接待能力的藝術寫生基地、陶藝研學體驗基地,集陶藝教學、陶瓷刻繪、陶瓷藝術器皿創作、學生手工體驗等于一體。目前,北石硤村還計劃將良好的生態優勢轉化為強大的發展優勢,正改造提升傳統村落和石頭房子,建設農家樂民宿基地,建設農家樂民宿基地,群眾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寬。

官莊街道吳家村

“吳家莊園”山果香 村美民富產業興

吳家村位于章丘區官莊街道辦事處駐地以西,309國道以北。全村共有435戶、1430口人,黨員65名,下設4個黨小組,耕地面積1400畝。近年來,吳家村在官莊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領導下,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堅持黨建引領,著力改善人居環境、實現村級增收,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明村、全國敬老文明號、山東省鄉村文明家園省級示范點、濟南市首個中華孝心示范村等榮譽稱號,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加強。近年來,官莊街道堅持黨建引領、推進鄉村振興,轄區大好形勢也給吳家村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吳家村立足優勢、緊抓機遇,全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為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吳家村利用舊村拆遷的復耕土地建設吳家莊園產業園區,先后投入1000萬元,建成高標準大棚10余個,組織群眾開展苗木花卉種植和鐵皮石斛珍貴中藥材培育,成立農產品銷售公司,整合全街道核桃、小米、花椒等豐富農產品資源,集中打造“吳家莊園”品牌,統一宣傳和銷售,2019年村集體收入超過200萬元;2018年街道引進的泉城百花園省級田園綜合體項目落戶吳家,由章丘控股集團和北京一景環美有限公司共同打造,該項目占地16700畝,投資4億元,2019年已入選省級田園綜合體創建項目。目前種植3000余畝櫻花、海棠,7家特色民宿及園藝中心已建成,項目建成后將為周邊20多個村帶來發展新機遇。建設新型社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2008年開始,吳家村黨支部經充分醞釀,反復征求群眾意見,啟動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投資2億元建成了公寓樓34棟、1320戶共計10萬平方米。配套設施不斷完善。投資960萬元率先使用天然氣;投資350萬元新建污水處理站;投資200余萬元,成立物業管理辦公室、矛盾糾紛調解室、醫療衛生室、立體娛樂室、健身室、警務室和治安巡邏隊,實行24小時管護,為群眾生產生活創造了良好環境。投資1000萬元興建了老年公寓;社區內實現水、電、水泥路、有線、網絡寬帶、天然氣、暖氣“七通”,吳家村朝陽社區是章丘區第一個接通天然氣的農村社區,真正讓百姓以“城里人”的標準住上了樓房。同時,社區內所有道路硬化、綠化、亮化,按照城鄉環衛一體化要求,對生活垃圾統一收集存放,垃圾日產日清,道路全天保潔,群眾生活環境越來越好。為了完善社區服務功能、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還配套建設了闖關東文化廣場、社區服務中心、商貿市場等,人居環境不斷提升,群眾生活的幸福感不斷提升。先后投資30萬元,實施了村莊道路整修、苗木花卉種植,群眾幸福感大大提升。

文/圖記者 時曄然 張敏 馮經偉 劉陽 郝倩 張群 張素芬

(實習生:谷幸)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29-87031703 m.kolcatapi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