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6 09:03:31 李文龍
近年來,哈密市緊緊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立足哈密實際,遵循鄉村發展規律,按照重中之重的要求,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各項工作,讓農業有奔頭、農民有盼頭、農村有看頭。
農業升級,用產業提升促進增收哈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相繼出臺了《哈密市實施 鄉 村 振 興 戰 略 五 年 行 動 方 案(2018-2022年)》《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實施方案》《2019 年哈密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要點》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明確發展思路、確定目標任務、形成工作合力、推動措施落地,為順利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產業興才能鄉村興,經濟強才能人氣旺。我市著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抓住農業水權水價改革的有利時機,推行農業由增產向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夯實鄉村振興產業基礎。
大泉灣鄉是農業大鄉,全鄉原有耕地23.76萬畝,主要種植棉花、西瓜等傳統農作物。2019年年初,哈密市實施農業水權水價改革后,可耕地調整為6.6萬畝,鄉政府帶領市場敏銳、思路活泛的農戶從調整種植結構入手進行了多種嘗試,從當年起該鄉農作物增加到23個品種,趟出了一條以調整種植業結構、推行高效節水技術提高農業效益的新路子。
李滿堂是大泉灣鄉二道城村的名人,2019 年從內地引進朝天椒和 QQ粉南瓜,年純收益超過百萬,嘗到了種植甜頭的李滿堂今年繼續增加新品種種植規模。
2020 年,大泉灣鄉規劃出 4 個產業帶,簡稱“黃”“綠”“紅”“白”產業帶。“黃”是以黃蘆崗村為主的玉米種植帶,“綠”是以大泉灣村、蘭新村為主的西瓜種植帶,“紅”是以二道城村為主的辣椒種植帶,“白”是以三道城村、圪瘩井村為主的傳統優質棉花種植帶,在設施農業方面,1630座溫室大棚的新品種、新種植模式也在不斷嘗試中。
根據哈密市農業農村局提供的數據,2019年,哈密市棉花、糧食等傳統作物播種面積分別為35.78萬畝、32.33萬畝,同比分別減少32.5%、4.8%,哈密瓜、西瓜、食葵等優勢特色作物同比分別增長11.3%、190%、200%,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優化小麥、棉花、牛、羊等品種結構,推廣棉花“一主兩輔”(新陸中46、51、66號)品種為主栽品種,全市棉花主栽品種數量降至5個。小麥、棉花、哈密瓜優良品種種植面積分別達到20萬畝、25萬畝、6萬畝以上,主要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主推技術占比分別達到98%、90%。穩步推進牲畜改良,完成黃牛品種改良18379頭。
哈密市還將“融合”理念貫穿在農業產業升級發展全過程,建立了市領導聯系重點幫扶企業制度,加大招商力度,成功引進了天山情乳業落戶哈密,填補了哈密市域奶業加工空白;新疆唱歌的果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已運營達產,與二堡、五堡等紅棗主產鄉鎮年簽訂 3000 噸收購合同,初步形成了“農戶+企業”產業鏈條。
借助河南對口援建優勢,推進實施“百城千店”工程,在河南省鄭州市、鶴壁市設立了農產品直銷店;積極組織農產品加工企業及合作社參加河南省舉辦的各類農產品推薦展銷交易活動;選派 5 家擁有可溯源優質地標性產品和扶貧能力強的加工企業長期入駐廣州市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成立了澤惠萬家商貿有限公司,采取新建、購置相結合的方式,完成43 個農村電商站點和 29 個便民直銷店建設,開拓農產品市場,推進了哈密農產品“兩張網”建設。
截至2019年底,通過“可追溯+電商+地域原產地”等多種銷售模式,共銷售哈密瓜、紅棗、葡萄、肉類、雞蛋、牛奶等農產品約19萬余噸,銷售金額約11.4億元。其中哈密瓜16.71萬噸,實現銷售金額3.1億元。
哈密市在抓鄉村全域旅游促轉型工作中,積極探索符合哈密實際的“農業+旅游”“農業+文創”“農業+康養”和“農業+會展”等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之路,推進旅游綜合設施和景區景點的改造升級,實現由觀光旅游向休閑、康體、養生旅游轉變。連續舉辦了“哈密瓜節”“杏花節”“桑葚節”等旅游節慶活動,開通旅游專列吸引了大批游客來哈密旅游觀光,開辟了新的就業增收渠道。
農村進步,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鄉村振興,就是要讓鄉村美麗起來。近年來,哈密市以“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為載體,88個示范村(自治區級39個、市級49個)為重點,分類推進“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污水處理等重點工作,抓好院內院外“六件事”,使“掃干凈、碼整齊”成為常態,村容村貌得到較大改觀。目前,全市已完成新改建農村衛生戶廁6193座,衛生廁所普及率 55.4%,57 個農村污水處理站投入運行,對生活污水處理的村占比達到32%;15個鄉鎮60個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基本做到了及時收集清運和簡易填埋處理
同時,從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和推進綠色生產方式入手,以東天山生態保護修復為重點,265.92 萬畝國家級公益林管護、57 萬畝喀爾里克冰川禁牧、3700畝東天山人工復壯和飛播造林等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推進河湖長制從“有名”向“有實”轉變,開展了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完成了石城子河、哈密河等主要河流 41 處問題整治任務,關停、搬遷禁養區內31家規模養殖場,劃定畜禽禁(限)養區 103 個、7044 平方公里。嚴格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和草原禁牧、草畜平衡管理及草原保護制度,持續改善草原生態環境,持續加大農膜、秸稈、畜禽糞污等治理力度。
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為契機,抓住“塑造鄉風文明”這一靈魂工程,強化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加強傳統村落和歷史建筑保護力度,把呵護傳統文化和培育現代文明結合起來,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新時代鄉村文明建設內容,弘揚傳承優秀的農耕文化,開展弘揚“好家風好家訓”、創建“五好文明家庭”等文明創建活動,發展現代農村文化體育活動,補齊鄉村發展精神“短板”,增強農民凝聚力,提振農村精氣神,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孕育社會好風尚。
僅2019年以來,哈密市各區縣鄉鎮就組織開展各類宣講 2.36 萬余場次,受眾237.8萬余人次。
堅持黨建引領,強化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升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把基層黨組織打造成堅強的“紅色堡壘”,把基層黨組織書記鍛造成帶富領富的“領頭羊”;建立鄉村振興“黨員先鋒隊”,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在鄉村治理體系建設中,哈密市落實“抓基層、打基礎、筑長城、保穩定”各項措施,健全完善群防群治、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加強重點要素管控和社會面防控;堅持“三治”融合,將法律法規、美德善行、文明鄉風融入村規民約,以村規民約規范村民行為,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完善鄉村治理機制,推進村民自治,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學習發展“楓橋經驗”,加大農村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力度,持續推進平安鄉村建設。目前,全市村規民約覆蓋率100% ,各 類 矛 盾 糾 紛 調 解 成 功 率98.52%,平安鄉村創建覆蓋面、有村級綜治中心的村占比均達到90%以上。
農民發展,讓生活更加富裕生活富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哈密市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農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天山鄉頭道溝村是距城區 50 公里的一個山區牧業村,村民通過特色果木種植、牛羊育肥養殖等發家致富。截至2019年底,該村人均純收入1.5 萬元以上,村民爭相學知識、種果樹、搞養殖、改民居、開農家樂,都在為各自的幸福生活“比、學、趕、超”,村里幾乎見不到一個閑人。
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就業之源。哈密市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來抓,開展農村勞動力實名制精準登記、企業吸納本地勞動力就業、勞務派遣企業落實就業崗位、加強職業技能培訓、落實就業創業政策、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及提升就業服務水平七大專項行動,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帕里旦木·阿迪力是五堡鎮六村村民,自高中畢業后一直在家經營小賣部,兩年前,她應聘到位于城區的澤惠萬家商貿有限公司供銷便民直銷店工作。如今,她已成為直銷店店長,“每月工資3500元,外加提成,我對眼下的工作很滿意。”帕里旦木·阿迪力說。
2019 年,全市培訓農村勞動力3604 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 5654人,其中長期穩定就業3415人。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是打好脫貧攻堅戰。我市堅持精準方略,突出“六個精準”,做好產業、就業、健康等脫貧文章,注重扶志扶智,不斷提升“造血”功能,持續鞏固脫貧成果。陶家宮鎮牙吾龍村村民張新蘇原本有一個經濟收入穩定的幸福家庭,2012年他的妻子遭遇車禍,治療費用花光了他家所有的積蓄,還讓他背上了巨額債務,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成為該村唯一一個建檔立卡貧困戶。這時,鎮黨委政府、村兩委及駐村工作隊向他伸出了援手,教種植、謀銷路。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2019 年,張新蘇通過種植桃樹純收入達 10 萬元,被伊州區黨委、政府評為“脫貧致富先進個人”。
不忘初心逐夢再出發,牢記使命續寫新篇章。哈密市將全面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
(實習生:谷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