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6 08:38:57
十月金秋,山東泰安市岱岳區馬莊鎮的的玉米示范基地里,不同品種玉米成熟待收,籽粒收獲機轟隆駛過,一行行玉米植株就被“吞掉”,隨之會“吐出”玉米秸稈、玉米棒芯,而脫粒的玉米籽粒進入到車斗篩選中,采收完成后玉米籽粒如噴泉般傾瀉而出,全過程一氣呵成,省時省力。
近日全國引領性技術玉米籽粒機收觀摩交流會在山東泰安舉辦,農業農村部組織專家對泰安夏玉米示范區開展不同品種籽粒機收以及5個型號的自走式籽粒收獲機作業效果進行了綜合測評,全方位展現了一批適合玉米籽粒機收的好品種、好機械、好技術,推進良種良法良機深度融合引領玉米產業高質量發展。
山東泰安市岱岳區馬莊鎮玉米示范基地正在進行玉米籽粒機收。 蘆偉 攝
打通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最后一公里”
玉米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抓好玉米生產對確保我國谷物基本自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玉米籽粒機收是制約我國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最后一公里”。收獲是玉米生產過程中最繁重的體力勞動環節,約占整個玉米種植過程中人工投入的50%-60%,發展玉米機械化收獲能夠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世界上多數經濟發達國家玉米生產早已實現了全程機械化,20世紀70年代美國已全面實現了玉米機械粒收。
我國玉米機械化收獲起步較晚,而且長期以來是以收獲果穗為主。2010年以前,我國僅有零星的、小面積玉米籽粒機械化收獲研究和試驗,此后有關理論基礎、關鍵技術、集成模式等不同層面的研究逐漸增多,品種和機械的篩選與評價工作逐步展開。2014年,農業部組織開展國家玉米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啟動實施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項目,推進了玉米籽粒機收技術快速發展。2015年,開展了東北玉米機收籽粒品種篩選及產銷模式創新項目研究。2016年起,連續5年在主產區開展玉米籽粒機收技術試驗,以品種、機械為主體的區域性玉米籽粒低破碎機械化收獲技術研究推廣逐步開展。2018年,“玉米籽粒低破碎機械直收技術”被列入全國農業十大引領性技術,著力集成品種、栽培、機械、倉儲等系統性技術體系。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有關責任人表示,2018年以來,每年開展10大引領性技術集成示范,建立政產學研推用多方主體橫向聯動、縱向貫通、立體協同的工作機制,構建“專家—農技人員—示范基地—新型經營主體(小農戶)”鏈式技術推廣應用模式,實現集成熟化、示范展示、推廣應用無縫連接,讓生產經營主體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切實發揮引領性技術在推動產業增效和農業轉型升級的重大帶動作用。
經過3年聯合、攻關技術集成和試驗示范,我國玉米籽粒機收技術指標體系不斷完善提升,關鍵技術不斷集成配套,技術模式不斷熟化優化,已形成以籽粒脫水快抗倒伏的品種創新選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集成配套和低破損率低損失率收獲機械改進為核心的技術體系。隨著全國重大引領性農業技術集成示范,東北地區、黃淮海地區等玉米主要產區玉米籽粒機收面積不斷擴大。
推進玉米產業良種良法良機深度融合
全國農技中心糧食作物技術處處長呂修濤介紹說,長期以來,我國玉米機收以收果穗為主,收獲模式多為摘穗—晾曬—脫粒—入庫(銷售),費工費時,還存在存放難、脫粒難、霉變幾率增加等風險,籽粒機收有效解決了傳統機械穗收存在的問題。
良種、良技和良機是玉米籽粒機收的三大支柱,降低玉米籽粒含水率、機收破碎率和田間損失率是玉米機收的技術關鍵。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院王天宇介紹說,玉米籽粒機收對品種有特殊的要求,一般選擇耐密、抗倒、后期脫水快的品種,要求收獲時籽粒含水量在25%以下、倒伏倒折率之和在5%以下,產量與當地主栽品種相當。
近年來適宜玉米籽粒機收專用化品種不斷涌現。截至2019年,累計國審適宜籽粒機收的玉米品種34個,其中2017年8個、2018年9個、2019年17個。第一批通過國審的宜粒收品種“京農科728”,2017-2019年全國累計推廣面積已達688萬畝。京農科728、鄭源玉432、豐德存玉10號等機收品種的推廣應用,為技術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何選配良機?農技鑒定總站、農技推廣總站糧作處處長張樹閣介紹說,適合玉米籽粒收獲的機型要求破碎率低,不跑糧,收獲時落粒落穗率低,總損失率不超過5%;雜質率不高于3%;作業效率高,割臺設計科學,減少落穗率等。近年來適宜籽粒機收的實用化農機不斷完善,自走式摘穗型、莖穗兼收型等不同功能的收獲機械大量推廣應用,可靠性持續提高,并向縱軸流、高性能、智能化方向發展。目前,已有54個企業的140個機型獲得國家支持的農業機械推廣鑒定證書。
提高種植密度、出苗整齊度和籽粒成熟度是提也玉米籽粒機收的關鍵技術。王天宇研究員說:“玉米籽粒機收技術從最初的關注品種和機械篩選,逐步向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轉變。已形成以抗倒伏和快脫水為基礎,配套田間管理關鍵技術,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模式。”
多年多地試驗示范表明,玉米籽粒機收比果穗機收節約成本15%,降低糧損6%左右,提升品質等級1級以上,畝節本增效150元左右,相當于每斤降低成本0.1-0.15元。同時,將秸稈直接粉碎還田,有利于培肥地力,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加快推進玉米籽粒機收,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是我國玉米生產方式轉型升級、增強玉米產業競爭力的關鍵之舉。
玉米籽粒機收仍需破解難題多點發力
全國引領性技術玉米籽粒機收觀摩交流會公布的夏玉米品種示范區10個不同品種籽粒機收評價結果表明,品種基本能夠滿足當地籽粒機收需要,但仍存在籽粒含水量偏高、破碎率超標等問題,遴選適宜機收品種任重道遠。長期以來,我國玉米育種以產量為目標,早熟、耐密、高產、脫水快、抗性強等宜粒收種質材料相對缺乏。同時,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大,東北、西北地區對熟期要求嚴格,黃淮海、西南等多熟地區需要前后茬搭配,對品種脫水特性要求高。專家建議,要加強專用化、本地化、差異化育種攻關,為促進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奠定基礎。
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玉米籽粒收獲機械還存在作業效率不高、可靠性不夠、前后環節不搭配、作業質量有待提升等問題。同時,南方產區生育期短,籽粒脫水時間不夠,籽粒直收破損率偏高,還需突破高含水率條件下柔性脫粒等核心技術,加強機具研發、改良和配套。
玉米籽粒機收仍需強化技術集成。一方面,圍繞高產、抗倒伏、促早熟、快脫水,需加強增密、單粒精播、種肥同播、化控防倒等關鍵技術集成;另一方面,圍繞輕簡、省工、高效,要加強節種、減肥、減藥、水肥一體化等技術配套。
實際上,玉米機械粒收技術涉及產前、產中、產后,是一項系統工程,當前生產關鍵環節農機和農藝不匹配、田間生產與收儲運不匹配等問題,是“難點”,更是“痛點”。目前吉林、山東、河南等多省農業農村部門反映,籽粒收獲后期處理能力不足。籽粒收獲要發展,后期的烘干、倉儲、轉運等環節必須完善,而烘干恰恰是短板環節,產地烘干能力不足,倉儲場地條件有限,快速轉運體系尚未建成,直接影響籽粒收獲的推進。
“在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各環節中,田間管理、烘干、秸稈處理等明顯滯后。”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教授張東興指出,我國農機化發展水平不均衡,制約了玉米產業全程全面機械化發展。目前我國糧食機械烘干不到10%,與發達國家糧食機械化烘干達95%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國玉米籽粒收獲時的含水率比美國高近8個百分點,需加強烘干配套,做到及時烘干、安全入倉。
另外,玉米主產區長期形成的“果穗儲藏+靈活賣糧”經營方式普遍存在,小農戶“捂糧惜售”“待價而沽”,不愿在收獲季集中賣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玉米籽粒收獲技術發展。專家認為,推進玉米籽粒機收要多點協同發力,比如,形成不同規模、不同運行方式的農資+農機+金融+種植的生產模式,烘干、加工、儲存、銷售的收儲運模式,引入“糧食銀行”等新業態,促進玉米生產規?;?、經營產業化,進一步理順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需求,探索不同規模經營下的生產模式和發展機制。作者:李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