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5 11:14:55
鄉村振興,要“塑形”,更要“塑魂”;看“顏值”,更看“氣質”。
縣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鎮街實踐所實現全覆蓋,村居實踐站覆蓋率超過85%,縣級以上文明實踐隊伍達到1805支,文明實踐志愿者超過70萬人,開展文明實踐活動10萬余場次,文明新風滋養鄉情;鄉村文化隊伍重點基層文藝骨干1萬余人,秧歌隊、舞蹈隊等業余文藝團隊總數超過3900支,每年文化下鄉演出超過6000余場次,形式多樣的基層文化活動浸潤鄉土;“美麗庭院”建設不斷深化,一幅幅承載家風村風的多彩畫卷在各村居徐徐展開……
煙臺市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把鄉村文化振興貫穿于鄉村振興的各領域、全過程,既發展產業、壯大經濟,更激活文化、提振精神,將文化“軟實力”轉化成鄉村振興的“硬支撐”。
做強載體平臺,倡樹文明新風
讓文化有價值,讓宣傳有載體。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高質量推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讓文明新風浸潤鄉間田野。
龍口市東江街道董家洼村有一棵千年大槐樹,槐樹下是附近村民的休憩地、聚集地、議事地,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董家洼村推出“一村一路一槐樹,春夏秋冬全實踐”路線,組建村級“小馬扎工作隊”,搭建起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百姓大講堂。黨員、群眾、村民代表,人人都是宣講員,新生活、新思想、新政策,次次都有新收獲。“大槐樹下宣講”,產生了強大的集聚效應,輻射到附近10多個村、數千人,成為傳播科學思想的“紅色殿堂”。
文明實踐,全面發力。芝罘區全面推進區級、街道(園區)文明實踐中心以及居民區文明實踐站建設,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區—街—居三級全覆蓋;萊山區高標準打造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7處、村居實踐站86處;牟平區突出“一陣地一主題一特色”文明實踐形式,全區所有鎮街和村居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文明實踐站全覆蓋;萊州市從市鎮村三個層面推進省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建立新時代文明傳習中心1處、新時代文明傳習分中心17處、村級實現文明實踐站全覆蓋……
文化載體建設,讓鄉村“倉廩實衣食足”的物質生活之余,有著“知禮節知榮辱”的社會風氣。在福山區回里鎮,29個村“村村通”大喇叭作為鄉村思想文化宣傳的重要載體,以更鮮活、更接地氣的方式,將惠民富民政策、思想道德風尚等送到群眾身邊,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很多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有點困難,‘大喇叭’通俗易懂的語言宣傳政策知識,拉近了與村民之間的距離,使得老年人在家中也能了解外面世界。”遲家村黨支部書記張海濤表示。以群眾文化需求為導向,回里鎮通過“黨建+文明實踐”,充分發揮各村黨支部參與文明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各村紛紛奏響文明實踐新“聲”。
眼下,煙臺市縣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鎮街實踐所實現全覆蓋,村居實踐站覆蓋率超過85%。
強化活動支撐,守護群眾精神家園
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全市文旅系統派出“文化服務小分隊”,利用舞臺流動服務車、圖書流動服務車走進鄉村大集、廣場等送演出、送圖書、送展覽。在福山區門樓大集,在 海陽市東村 ,在棲霞膠東抗大廣場,一幕幕精彩的呂劇表演,讓觀眾流連忘返;市京劇院演職人員帶著精品劇目《煙臺解放》來到海陽、棲霞、高新區等地,帶觀眾領略膠東兒女的革命豪情,讓傳統文化的種子“扎根”到鄉土。
基層文化陣地在拓展,地方特色文化在挖掘。海陽市發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海陽大秧歌優勢,鼓勵并推動各村建立海陽市大秧歌文化服務隊伍,全市700多個行政村基本上都組織起秧歌隊伍、廣場舞隊伍2支文體隊伍,實現了“文化活動村村有”。高新區引導辦事處和各村,以婦女節、勞動節、國慶節等節日為依托,常態化舉辦系列文藝匯演,讓文化活動面向群眾、貼近群眾、惠及群眾,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芝罘區利用傳統節日組織開展燈會、廟會、民俗文化節等活動,舉辦“芝罘文化大課堂”、“梨園薈萃 周周唱”、“國韻笙香 月月戲相逢”、“藝苑獻萃”民間文藝團隊展演等特色品牌文化活動,切實豐富城郊居民文化生活。萊州市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萊州草辮入選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三山島街道歷史文化展館、金倉街道寨里徐家鄉情館、朱橋狀元筆展示基地入選山東省歷史文化展示示范點。
讓群眾自己的節日活起來。這幾年,昆崳田園文化節、胡同文化節、狀元文化節等文化活動,成為了牟平區龍泉鎮文化振興結出的產業碩果,每年吸引游客30多萬人次。眼下,牟平區以養馬島、龍泉鎮為核心,全力推動鄉村文旅提檔升級,打造了將軍谷等一批融合開發示范區,建成了崑龍溫泉等一批健康養生產業項目,全區年接待游客700萬人次,帶動360家農家樂增收1億多元。
煙臺市鄉村文化隊伍持續壯大,兩年來重點培育基層文藝骨干1萬余人,全市達到一定規模的秧歌隊、舞蹈隊、民樂隊、健身舞隊等業余文藝團隊總數超過3900支,形式多樣的基層文化活動遍地開花,文化下鄉演出達到6000余場次,極大豐富了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德工程引領,涵養崇德向善好民風
“萬民鄉風,旦暮利之”。鄉風是維系文化基因的重要紐帶,是流淌在田野上的故土鄉愁。
牟平區龍泉鎮組織開展“龍脈傳家訓、泉養育家風”主題活動,發動群眾寫家訓、立家訓,并在村內主干路設立家風家訓文化墻,讓好家風、好家訓成為引領村莊文明的新風尚。海陽市堅持以鄉風文明為引領,推動移風易俗淳樸民風。深入推進移風易俗,不斷完善村規民約,全域推進善行義舉四德榜建設。萊州市發揮“四德工程”引領作用。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以“孝誠愛仁”為重點的四德工程,被中宣部確定為全國公民道德建設重大典型,榮獲全省“四德工程”建設示范市、“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
“美麗庭院”是承載家庭幸福、傳承良好家風的重要載體。走進 龍口市徐福街道大王村 孟麗芝的家,水泥地面纖塵不染,寬敞明亮的客廳溫馨 舒適,走廊內擺放的盆景更為庭院增添了幾分生機。用街坊鄰里的話說,“孟麗芝家就像天天過年似的漂亮干凈”。
煙臺市引導群眾樹立好家風、好村風,讓美麗鄉村延展出更多“無形美”。在 龍口市黃山館鎮 ,依托館前于家村淳樸的民風、濃厚的孝德文化,打造了“孝德”“仁德”“賢德”胡同、沿街孝德文化彩繪墻和孝德廣場;以中國傳統村落、山東省美麗鄉村館前后徐村為中心,打造龍口市家風家訓教育實踐基地,弘揚傳承“愛國、齊家、修身”理念,厚植家國情懷,培育文明村風。“我們將弘揚優良家風家訓與打造美麗庭院、選樹美麗人家相結合,以庭院小美聚合鄉村大美,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有效助力。”龍口市黃山館鎮黨委書記麻冰冰說。
家風鄉風,不只是一個家庭、一個村莊的門面,更是鄉村文化振興的生動體現。煙臺市以鄉風民風、文化生活、人居環境“三個美起來”為目標,組織實施“222”典型示范帶動工程,重點培育2個縣、20個鄉鎮和200個村,每個縣都有樣板鄉鎮、每個鄉鎮都有樣板村,全市文明達標村覆蓋率達到84.66%,村民們在日常生活中營造和諧的家風氛圍,支撐起良好的社會風氣。
(實習生:谷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