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30 09:00:25
近日,在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水產品電子商務中心的一處分揀包裝倉庫內,工人們正在捆扎大閘蟹。 安順 攝
編者按:秋風起,蟹腳癢,又是一年吃蟹季。隨著大閘蟹消費趨于理性,一些產區從簡單的“搶鮮”轉向專注于提升品質、做強品牌,從單純賣蟹轉向農旅融合發展。在服務于消費者“品”蟹的基礎上,發揮產區各自優勢,引導蟹農提升養殖水平,促進大閘蟹產業高質量發展。
金秋九月,蟹肥膏濃。9月16日,在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及滬蘇浙皖一市三省農業主管部門的共同指導下,首屆長三角大閘蟹云拼節暨長三角現代農業一體化論壇在上海市舉辦。這是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背景下,長三角農業一體化發展邁出的重要一步。
農業產業一體化是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中的重要一環。推進長三角地區農業一體化,是加速長三角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大閘蟹產業作為長三角地區最具特色的農業產業之一,其產量為全國的62.4%,產值約為全國的65%,率先開展一體化探索有著特殊意義。
一市三省聯動,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長期以來,大閘蟹就是陽澄湖大閘蟹的代名詞。事實上,除陽澄湖外,長三角地區還有太湖、固城湖、洪澤湖等優質產區。長江中游的洞庭湖、洪湖也是大閘蟹的重要產區。但長期以來,除洪澤湖、固城湖等個別產區外,絕大部分產區大閘蟹都很難賣出好價錢。
“這些產區大閘蟹只能在線下渠道低價銷售,或者被不良商家拉到蘇州冒充陽澄湖大閘蟹,淪為‘洗澡蟹’‘聽濤蟹’和‘過水蟹’。”有專家指出,真正來自陽澄湖湖區的大閘蟹市場每年僅為3億元左右,但2019年全渠道打著陽澄湖大閘蟹招牌賣出去的螃蟹則高達300億元。
如何讓長三角大閘蟹走出困境?來自長三角各個大閘蟹主產區的領導和專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葉軍平認為,長三角大閘蟹產業發展,亟須解決區域標準不統一、大閘蟹品牌建設乏力、大閘蟹產銷對接等問題。各方應該加強合作,發揮電商平臺作用,幫助以大閘蟹為代表的長三角地區農產品探索出一條高質量的發展道路。
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唐冬壽同樣指出,“一市三省聯動,在大閘蟹的主產區率先完成聯動,符合長三角一體化的思路,也有助于大閘蟹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在開幕儀式上,太湖、固城湖、洪澤湖、長蕩湖、高郵湖、大縱湖、南漪湖、蕪湖、興化等長三角大閘蟹優勢產區聯合拼多多,共同成立“長三角大閘蟹云拼優品聯盟”,推動長三角大閘蟹產業實現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拼多多通過開放百億補貼、限時秒殺等優質流量賦能給優勢湖區,真正助力湖區建設品牌,給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品牌選擇。去掉中間商,讓大閘蟹從產地直連餐桌,真正做到新鮮看得見、實惠看得見、品質看得見。”拼多多副總裁陳秋表示。
制定產業標準,打造大閘蟹一體化樣本
近年來,大閘蟹從長三角區域性消費逐漸發展為全國性消費,大閘蟹線上化率正在加速。2019年,通過電商渠道銷售的大閘蟹同比增長29%,遠遠超過電商行業平均增速。
“在大閘蟹電商銷售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遇到了相關的一些挑戰。”據江蘇省淡水水產所研究員葛家春介紹:“首先,線下流通的分級標準并不適于線上,不同產區銷售規格繁雜,不利于消費者購買決策;其次,缺斤少兩依舊是普遍的問題,目前線上銷售依然實行帶繩重,蟹繩潛規則仍然盛行;第三,產后處理標準不統一,各個產區、經營主體對于螃蟹捕撈后的處理方式各不相同,缺乏統一的標準。”
提前布局、制定產業標準,這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也是長三角農業一體化的關鍵要點之一。為了規范大閘蟹電商市場、統一產業標準,拼多多聯合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共同制定“長三角云拼大閘蟹產業標準”,打造長三角大閘蟹產區的“互聯網+產銷一體化”標準,優化養殖模式,完善大閘蟹電商銷售標準。一方面幫助蟹農節約養殖成本,另一方面規范商家,打擊以次充好、蟹繩注水、虛假宣傳等行業亂象。
據悉,云拼節將首次在行業內推出大閘蟹“足斤足兩”概念:商家承諾足斤足兩之后,將在標題頁和詳情頁顯示足斤足兩標簽。消費者在收到商品后,可以對螃蟹去繩后稱重,損耗高于行業標準以上(失水率超過7%),平臺將會進行賠付。
從把大閘蟹搬到線上、給予流量支持,到聯動十大湖區成立優品聯盟,再到培養新蟹農,并聯合制定線上化流通產業標準,拼多多正在形成一整套大閘蟹一體化的樣本。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大閘蟹項目只是拼多多助力長三角農業一體化的開始,通過大閘蟹一體化的樣本,未來拼多多還將探索更多品類,深度助力長三角特色農產品上行。”陳秋表示。
啟動新蟹農計劃,打造區域公用品牌
想要打造源頭好蟹,改變流通環節、打造產品品牌是路徑之一,與此同時,真正改良養殖端、重構大閘蟹利益分配鏈條同樣重要。
目前,大閘蟹的銷售主要依靠線下收購商來完成。與工業品的高線上化率不同,作為農產品的大閘蟹線上化率整體不高。截至2019年,大閘蟹整體市場規模約1100億元,線上規模僅為40億元,滲透率僅為3.6%。
在大閘蟹線下流通渠道中,一只螃蟹從池塘到消費者餐桌,需要經過蟹農、本地一級收購商、本地二級收購商、消費地收購商、商超/批發市場、消費者等多個環節。層層加價,最終消費者為高價買單。反之,中間商通過壓低收購價格、提前預售蟹卡等方式,將市場風險轉嫁給蟹農。
為了改變大閘蟹流通的利益分配格局、幫助蟹農賺到更多錢,在云拼節現場,拼多多正式發布了“新蟹農計劃”:計劃在未來5年內,幫助長三角大閘蟹產區培育100家電商龍頭企業,1000家電商商家,并且創造200億元的線上增量市場。
此次,拼多多發布的“新蟹農計劃”,讓蟹農看到了希望。蟹農在平臺的幫助下,轉型成為大閘蟹電商商家,通過平臺直接對接消費者。一方面獲取了流通環節的利益,另一方面直接面對消費者,可以依據消費需求,優化源頭養殖模式。
“通過從培訓、入駐,到資源扶持、流量傾斜在內的一攬子新蟹農計劃,帶動一批優質的新蟹農,成長為地方代表性企業,并且用2-3年的時間,助力各大主產區形成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公用品牌,真正幫助更多優勢湖區的大閘蟹走向消費者。”陳秋表示。記者 胡明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