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9 17:39:54
“毛葡萄到了采收期,要注意辨別葡萄是否達到工藝成熟標準,還有采收后要記得及時追施肥料,再把那些已結果但過密或生長過弱的枝條剪除。”日前,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吳代東,來到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集環村貧困戶韋忠平的葡萄園內進行技術指導。
作為自治區科技特派員的吳代東,指導韋忠平種植毛葡萄已有4年時間。“我從2014年種植毛葡萄,剛開始產量沒有這么高。多虧了吳老師指導,現在產量上來了,品質也好了。今年種了8畝,畝產1500斤至2000斤,扣除成本,每畝地純收入有1500元。”韋忠平說。
韋忠平介紹,在吳代東指導下,葡萄架下間種牧草,一年收割七八茬,做自家養的三頭肉牛飼料足夠。養牛一年純收入1萬元,加上種植玉米、水稻,打零工,一年純收入已超過4萬元。“我要好好學習毛葡萄種植管理技術,相信日子會更好。”韋忠平說。
羅城縣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地貧瘠,石漠化嚴重,是廣西深度貧困縣。如何做到既能治理石漠化又能助力當地群眾增收?當地政府將目光投向了毛葡萄。
羅城縣水果生產技術指導站站長姚寧介紹,毛葡萄根系發達,且單株覆蓋面積可達幾十平方米,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種植毛葡萄還能幫助山區群眾增收,有效帶動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
走進四把鎮里樂村韋鳳茂的葡萄園,沿著一條狹窄、坡度接近70度的水泥路蜿蜒前行,沒過多久記者就氣喘吁吁。見到韋鳳茂時,他正和工人們一起采摘葡萄。“8月中下旬開始采收,一直持續到‘十一’之后。我種了150畝,純收入差不多有25萬元。”韋鳳茂說。
韋鳳茂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也是當地較早發展毛葡萄的種植戶之一。從貧困戶到脫貧戶,再到示范戶,韋鳳茂真切地品嘗到科學種植的甜頭。
之前,由于少資金、缺技術等,韋鳳茂種植的毛葡萄產量一直不怎么高,也沒有擺脫貧困。經過農科部門技術人員的多年培訓和實地指導,韋鳳茂逐漸掌握了花期霜霉病防治、冬剪、配方施肥等技術,情況逐步好轉。
2013年,韋鳳茂自籌資金,又得到當地政府的補貼扶持,種植了150畝毛葡萄。3年后,毛葡萄喜獲豐收。2016年當年韋鳳茂就脫了貧,還成為當地毛葡萄種植的示范戶,并帶動8戶貧困戶發展毛葡萄種植。
如何讓群眾種得好,使毛葡萄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廣西農科院和羅城縣的農業科技人員走到村里、來到地里,手把手地進行技術指導。羅城還建立縣鄉毛葡萄示范基地20多個,為種植農戶提供學習樣板;與廣西農科院合作,組織實施毛葡萄科技攻關,推動產學研一體化。
四把鎮里樂村有43戶群眾種植毛葡萄,種植面積達2477畝。該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7戶,通過種植毛葡萄現在均達到脫貧標準。前不久,作為科技專家,吳代東與里樂村正式簽約,負責為該村引進葡萄種植新品種、現場指導培訓,配送部分種苗、化肥、農藥以及開展加工銷售指導等,發揮專業優勢支持村子發展。這也是吳代東在四把鎮簽約的第三個村。
注入科技力量,助力羅城毛葡萄產業不斷發展。目前,全縣已有毛葡萄8萬畝,2020年全縣毛葡萄產量預計達1.6萬噸。全縣有3800多戶貧困戶參與毛葡萄種植,其中有1200多戶貧困戶通過種植毛葡萄實現脫貧。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聯合廣西農科院、廣西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加大對毛葡萄酒、果汁、果醋飲料產品以及花青素、白藜蘆醇等健康物質提取的研發力度,延長產業鏈,提升加工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讓更多群眾受益。”姚寧說。
作者:王昊魁 周仕興
(實習生:谷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