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8 09:34:40
本報訊 日前,由中國農業博物館主辦的二十四節氣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海內外的40多位學者,圍繞“弘揚節氣文化,促進合作交流”,就二十四節氣的形成脈絡、豐富內涵、價值作用、保護傳承,以及節氣與時間制度、節氣與農業生產、節氣與人們生活、節氣與民俗文化、節氣文化的傳播等主題進行研討。
此次會議是我國舉辦的首次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國際學術會議,也是我國履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具體舉措,目的是促進不同文明間優秀成果的交流、互鑒與合作。會議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共計400余人參會。與會中外專家學者表示,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強化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十分重要,可推動傳統文化助益于當代社會發展和人類文化進步,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據悉,近年來,中國農業博物館持續加大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的工作力度,2016年,成功推動“二十四節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標志著二十四節氣正式走向世界。
張建軍 張正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