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8 09:52:13
以往說到青田,人們津津樂道的可能是名人之鄉、石雕之鄉、華僑之鄉、田魚之鄉的美譽,而如今說到青田,則不能忽視其另一個“頭銜”——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但于我而言,卻更愿意將其稱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的成功探路者”。因為,目前擁有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頭銜”的已有62個項目,未來必然還會有更多,但能被稱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的成功探路者”的,無疑只有青田一地。
2005年5月,在原農業部國際合作司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聯合國大學以及浙江省、青田縣有關部門,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成功將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推薦為聯合國糧農組織擬申請的全球環境基金項目——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動態保護與適應性管理的試點。6月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就此專門作出批示。6月9-11日,在杭州和青田分別召開了項目啟動會和授牌儀式。自此,以系統性、活態性為主要特征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正式起步,青田也因為是第一個正式授牌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而引起人們的關注。
短暫的喜悅之后是眾多的困惑。什么是農業文化遺產?為什么保護?保護什么?誰來保護?如何保護?如何處理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和發展現代農業的關系?……這些問題不僅使青田的領導和農民感到迷茫,同樣也困擾著作為項目實施者的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官員和作為項目技術支持者的我們這些科研人員。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就在授牌后的座談會上,面對青田縣領導詢問可否介紹一些國外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時,來自FAO的官員聳聳肩、搖搖頭,簡單的一句“No”算是回答。青田也因此承擔了“世界農業文化遺產探路者”的角色。
困惑之下,是艱難的探索。
青田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15年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005-2010年,成功完成了項目試點的相關準備并進入項目實施階段,青田的保護實踐不僅提高了當地對于稻魚共生這一傳統生態農業模式的重視,提高了當地農民經濟收益和文化自信,而且成功使農業文化遺產走進公眾的視野。正是在青田稻魚共生系統項目成功實施的影響之下,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和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于2010年成功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0-2015年,成功完成了全球環境基金項目所設定的各項目標,順利通過驗收評估并獲得了“在國內外產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的評價,歸國華僑金岳品于2014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亞太地區模范農民”稱號,2015年10月在青田舉辦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動態保護與適應性管理項目中國試點總結暨‘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授牌10周年紀念系列活動”。也是在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成功實施的影響之下,原農業部于2012年啟動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工作,截至目前,已經發布了5批11個項目。FAO于2015年6月正式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列入業務化工作,同年8月,原農業部發布了《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其間,中國新增了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云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浙江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河北宣化城市傳統葡萄園、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福建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陜西佳縣古棗園8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
2015-2020年,成功實現了從以田魚為重點到魚米并重的轉變,通過青田田魚和青田稻魚米的品牌打造,實現了“畝產百斤魚、千斤稻、萬元錢”的目標,并拓展了農業的功能,促進了農業、文化、生態、旅游的融合發展。2016年6月5日,時任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的格拉齊亞諾專程到青田進行考察并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以稻養魚,以魚促稻,生態互利,不僅帶來了稻魚雙豐收,還帶動了當地旅游及餐飲的發展,幫助農民創收增收,這個遠古的中國農業文明充滿了活力”。還是在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保護成功實踐的影響下,這一期間,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甘肅迭部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中國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統(包括福建尤溪聯合梯田、江西崇義客家梯田、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廣西龍勝龍脊梯田)等4個項目成功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目前還有3個項目通過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組的初評。
毫無疑問,青田的探索是成功的。
青田的成功,很好地證明了傳統農耕文化的重要價值,是對“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的最好解讀。傳統的田魚品種,因其顯著的地域特色而成為地理標志農產品。傳統的稻田養魚技術,因其固有的生態循環特征而成為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基礎,并衍生出稻漁綜合種養的眾多模式,推廣到20多個省、市、自治區。傳統的魚燈舞,不僅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多次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青田的成功,很好地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條件,曾經是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但也提供了優質的生態環境。生態化的農業生產技術,使鄉村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白鷺等動物數量不斷增加就是很好的例證。而良好的生態環境,則成為稻米、田魚、楊梅、茶葉等優質農產品生產的資源基礎,并顯示出巨大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借助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一世界性品牌,發展“有文化內涵的生態農產品”以及通過拓展農業功能發展休閑觀光、康養保健、科普研學等新型產業,可以實現生態產品與文化產品的價值轉換,實現農業、文化、生態、旅游的融合發展。
青田的成功,很好地闡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性。對于農業文化遺產這一兼具生產功能、生態功能和社會文化功能的特殊遺產類型,應當堅持“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在發展中創新”的原則。既要防止開發性破壞,也要防止冷凍式保存。既要保證遺產的關鍵內核不變,也要根據時代要求進行形式上的發展和技術上的提升。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的保護與發展中,就通過適度改造田埂、合理投放餌料、科學投放魚苗、延長養殖時間等措施,獲得了更高的田魚產量。“要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
正是始終牢記“保護好這唯一世界農業遺產,勿讓其失傳”的囑托,經過持續不斷的努力,青田成為了世界農業文化遺產的成功探路者。
今天我們說“世界的青田”,已不僅因其遍布世界各地的華僑,更因其世界農業文化遺產成功探路者的獨有身份。
(作者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科學咨詢小組共同主席、農業農村部第二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