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7 16:57:00
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 王軍
9月12日,在甘肅省慶陽市寧縣瓦斜鄉金橋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一項將果樹枝條經過粉碎、發酵加工成生物有機肥發展循環農業的技術正在向果農推廣,受到廣大果農的歡迎。
記者在現場看到,合作社社員將果園修剪下來的數量龐大的廢棄果樹果樹枝條經過粉碎后,整齊地堆放成行,再用翻拋機噴灑上專用的發酵菌種,經過十五天的發酵,就變成了品質優良的生物有機質,最后再經過整形包裝,一袋袋生物有機肥就生產出來了,由甘肅省農業科學院農業測試中心出具的檢驗報告中顯示:有機質含量85.8%。
合作社理事長李廣鋒告訴記者,“我國果樹種植面積為1.67 億畝,僅甘肅一省的蘋果種植面積就達480萬畝,每年會產生240萬噸左右的廢棄果樹枝條。數量巨大的農林廢棄物,處理好了就是資源,處理不好就成了污染,合作社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廢棄果樹枝條變成有機肥,循環利用、變廢為寶”!
由于果樹枝條木質纖維堅硬、木質素含量高、不易分解發酵的特點,一直是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難題。果農對于廢棄枝條傳統的處理方式有:焚燒、堆放、掩埋。不但會造成環境污染、還會攜帶大量病菌蟲卵,成為農業病蟲害的滋生地和傳播源。同時,農業生產中長期大量施用化學肥料,造成土壤破壞、肥力下降,土壤板結、酸化、鹽漬化嚴重,影響果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改良土壤需要大量增施有機肥,有機肥肥源緊缺和購買成本又影響了果業的發展,所以農林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勢在必行。
寧縣瓦斜鄉金橋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踐行國家倡導的“兩減一增”和“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方案”政策,合作社與山東農大、楊凌潤豐生物等單位密切合作,通過“果樹枝條快速發酵有機肥技術”的引進與推廣,將果樹枝條快速發酵分解并加工成高品質生物有機肥,讓農民愿意用、用得上、有效果,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破解了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難題,促進了土壤改良和循環農業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合作社所在的永吉村是慶陽市寧縣重點貧困村,處于我國北方蘋果生產最佳優生區域,合作社理事長李廣鋒帶領果農,在當地政府部門支持下,立足科技創新,大力發展蘋果種植和循環農業。2009年合作社建設了“甘肅省高光效省級示范園”,2016年被農業部評為“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并先后榮獲“慶陽市基層科普工作先進集體獎”、“甘肅省農業產業扶貧協會會員單位”等榮譽稱號。合作社推廣的“果樹枝條快速發酵生物有機肥技術”工藝簡單,處理快速,可在廣大果區大面積推廣,使果農成為處理農林廢棄物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