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9 17:13:12
2日,記者走進農安縣小城子鄉西王家村,連片的莊稼一望無際,豐收在望。村里實行“種養結合”,這個“1+1”的生態循環鏈,達到了大于“2”的效果。
循環鏈起點——
秸稈還田 種地養雞穩收益
好地長好莊稼。土壤要增肥力,秸稈還田是好辦法,而秸稈還田的前提是土地要有一定規模。今年,順民心聯合社配備百余臺(套)現代農機,有序集約規模化經營玉米耕地200公頃,全部實行保護性耕作秸稈覆蓋還田、部分還田、高留茬還田,從種植到采收、加工,再到秸稈處理、糧食烘干,全程機械化。
“這種耕作方式,帶來的好處就是莊稼增效益。今年聯合社玉米產量將達到2500噸,全部用于蛋雞養殖。”聯合社理事長王在新說,玉米沒長成,提前就有了去向,不僅打通了產銷“最后一公里”,提高了抵御價格變化的能力,更為農民創造了穩定收益。
循環鏈第二站——
雞糞+秸稈 有機肥料進農田
秸稈部分還田,從農田里拉出去的秸稈去哪兒了?在順民心聯合社蛋雞養殖基地,記者找到了答案。原來,這里每年離田的1000多噸秸稈,全部用作生產有機肥的輔料,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100%。
每天生產雞蛋5000公斤,現存欄蛋雞50萬只、每只蛋雞收益30元……如此“紅火”的養殖基地,想必每天會產生不少的糞污吧?但在這里絲毫找不到雞糞的跡象。“我們基地的雞糞都進行了無害化處理,加入秸稈等輔料進行發酵,成了優質有機肥,年產1000多噸有機肥,將全部投入到水稻、小麥等農作物生產。”養殖工作人員說。
廢物用對地方就是寶貝,雞糞變肥料,既保持了農村人居環境的清潔衛生,還減少80%的化肥投入量。在綠色循環農業推動下,聯合社與企業合作生產的“咯咯噠”雞蛋,已成為知名綠色食品品牌。
循環鏈第三站——
稻田養鴨 一田雙收添活力
小城子鄉位于松花江沿岸,是天然的 “魚米之鄉”。眼下這里稻浪翻滾,蛋鴨在稻田里時而覓食,時而戲水,好一幅美景圖。
“水稻除蟲、除草需要用藥,稻田鴨子棲息會不會受到影響?”“田養鴨、鴨肥田,鴨子可直接除草、除蟲,鴨糞還可以增強稻田的有機成分,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談起稻田養鴨,有著3年種養經驗的王在新臉上始終掛著微笑。
一水兩用,一田雙收,水稻搖身一變成了“鴨田稻”,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聯合社的“松萬良”品牌注冊成了“鴨田稻”,每公頃水田還能增收3000元。
從傳統種植業到“種養結合”,不僅為種植大戶、合作社增添了活力,還帶動了綠色農業的縱深發展。發展高效有機循環農業,使多種經營形式形成有機循環,對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增產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聯合社的循環農業已經走上正軌,我們還要把這個綠色循環鏈條做下去,再增加創新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談起今后的打算王在新說,一、二、三產業融合,種養業給加工業提供充足生產原料,加工業帶動種養業發展,鄉村旅游又帶來新需求,這樣各個環節就都活起來了。作者:梁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