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8 14:24:00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人盡皆知,但現實生活中的餐飲浪費現象卻屢禁不止。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每個人都要從自身做起,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掀起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餐飲新風。即日起,《農業科技報》開設“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專欄,推動“光盤行動”深入人心,讓節約每一粒糧食成為公民的行動自覺。
兩份顏值不同的大米:一份是粗加工,色澤暗淡;另一份經過精細加工,潔白晶亮。你更青睞哪個?
記者調查發現,精細加工的糧食產品受到不少消費者歡迎。但看起來“白細美”的糧食背后,存在糧食過度精加工帶來的損耗問題。原農業部2014年發布的關于加強糧食加工減損工作的通知顯示,因過度加工我國每年損失糧食150億斤以上。
有的100斤稻谷只出30多斤米,精加工面粉有的出粉率僅為20%在哈爾濱市雙利精米有限公司的大米加工車間,機器轟鳴,清理篩、碾米機、拋光機等正在作業。帶著殼的稻谷進入車間后,歷經三拋三選、去雜、碾米等28道工序,最終被加工成色澤晶亮的精米。
公司副總經理卞敬俠說,從水稻到大米,28道工序包含3次拋光,每拋光一次就會增加一次損耗,導致出米率降低一兩個百分點。
近日,記者走訪多家糧食加工企業發現,糧食精加工是行業的普遍現象,一些糧食加工企業還在加工精度上“攀比”,精度越來越高,出米率、出粉率越來越低,成為糧食“餐桌外浪費”的一環。
據業內人士反映,一般來說,100斤稻谷去殼后會變成80斤左右可食用的糙米,糙米磨成白米又損失10斤左右,再經過兩次拋光、兩次篩選又損失4斤,這樣共有14斤左右原本能吃的大米損失掉。
掃一掃閱享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