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7 14:49:11
立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井研縣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高質量建設現代農業園區,深入實施基層治理,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努力繪就“業興、家和、村美、民富”鄉村振興新畫卷。
一是精心構思鄉村振興“藍圖”。明確“誰來畫”。高規格建立鄉村振興行動領導小組,落實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雙組長”負責制和“三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工作責任制,建立和完善鄉村振興項目推進、督查考核等工作制度。出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考評激勵辦法》,落實鄉鎮部門目標考核分值30分,切實推動振興目標落地落實。謀定“怎么畫”。系統編制鄉村振興系列規劃,明確五年行動計劃,細化“五大振興”21個專項行動和125個總投資達274億元的“掛圖作戰”項目,落實一個項目一名責任領導、一名科級干部、一個責任單位、一個考核要求“五個一”責任,每月定期召開項目推進會,倒排工期,對表交賬,確保“掛圖作戰”項目有力推進。確保“畫得好”。強力推動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涉農項目“撥改投”、財經互動“農擔貸”、宅基土地“有償退”、涉農資金整合等一系列自主創新改革。建立鄉村振興建設項目庫,包裝儲備項目達20.2億元,整合各類財政資金用于項目建設。實施涉農項目“撥改投”18個、資金1.02億元;累計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放經營權抵押貸款、財金互動農業擔保貸款450筆、4.8億元。
二是園區建設繪就產業“美圖”。按照“晚熟柑橘示范區、高效糧油示范區、畜禽循環養殖示范區、健康水產示范區”四區功能布局,以國家級、省級園區為目標導向,完善園區總體規劃和專項實施方案,在園區建設“標準化”上持續發力,高質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柑橘園區突出規模效應。發展優質果園22.6萬畝,帶動發展柑橘產業30萬畝,實現年綜合產值15億元。建設集產品包裝、冷鏈加工、品牌運營、電子商務于一體的農產品集散中心,“井研柑橘”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商標,成功申報進入全國晚熟柑橘產業集群建設項目。糧油園區突出標準建設。實施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融合”工程,補齊基礎設施、裝備技術和社會化服務短板,建成高標準農田28萬畝,糧油種植面積穩定在74萬畝次,科技貢獻率達72%,2019年實現糧食總產量23萬噸、產值5億元。畜牧園區突出綠色發展。全力推動生豬產業轉型升級,引資落地新希望等規模化、標準化、智能化生豬養殖企業14個,建成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151個,部省級標準化示范場9個,引資企業全部建成后可實現年出欄生豬100萬頭、產值50億元以上。擁有全省最大乳鴿養殖基地,年出欄2000萬羽、產值3億元。水產園區突出健康養殖。深入推進水產園區提質增效,積極與通威集團開展合作,引入通威“365”養殖方式和“通威魚”養殖標準,探索高位池養殖、集裝箱養殖、稻魚共生等環境友好型養殖模式,助力水產園區轉型升級,建設“魚米之鄉”。2019年,全縣水產品產量4.1萬噸、產值近10億元。
三是環境整治繪就鄉村“美圖”。穩步推進“廁污共治”。以廁所建設和污水治理為突破口,全面推動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和完善。結合鄉村振興、美麗新村、脫貧攻堅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行微型污水處理設施站、城鎮污水處理系統集中處理、“糞便三格化糞池處理和污水的隔油池+人工濕地”、“沼改廁”等模式,實現糞污無害化處理、糞渣堆肥還地、廢水就近利用,農村黑臭水體得到根本性治理。全面推進“垃圾革命”。以建設“美麗井研”為目標,縱深推進“城鄉無垃圾”行動,引導和鼓勵村民對垃圾進行分類收集,全面開展垃圾源頭分類減量,設立垃圾分類點,配足垃圾分類桶和轉運設施,實現全縣農村生活垃圾收集運輸處理設施全覆蓋。推行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模式,集中整治村莊周圍、道路兩側、公共區域散落垃圾,全面禁止露天堆放和焚燒垃圾,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統籌推進“村貌革命”。舊村舊房改造與環境整治相結合,統籌推進農村美化、綠化、硬化、亮化、凈化。全面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水源水體、農業廢棄物、雜物雜草清理和農村廢棄房屋、違法違規建筑、廢棄設施、違法違規廣告拆除“四清四拆”行動。廣泛動員農戶優化整治庭院,推行垃圾亂扔、污水亂排、柴草亂堆、農具亂放、畜禽亂養農村庭院“五亂”治理,戶戶庭院布局合理、干凈整潔、富有特色。深入推進“井研農民畫”創造性轉化發展,充分利用舊磚瓦、木材等廢舊物品,大力開展果園、菜園、花園、養殖園“四園”建設,實現農房建設實用化、特色化和美觀化。
四是基層治理繪就人文“美圖”。以黨建為引領。扎實推進村黨群服務中心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制定村級活動陣地規范化建設“三年攻堅”行動計劃,對86個不達標村級黨群服務中心進行改造提升。以“制定一張清單、構建兩個平臺、推行五張卡片”為抓手,在鎮陽鎮、周坡鎮推行“125”三位一體便民服務機制,貼近群眾需求,簡化辦事程序,提高服務質量,探索健全黨組織領導村莊治理新機制。以“三治”入人心。實施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深入開展城鄉基層治理“十大行動”。完善群眾議事、村務公開、村務監督、法律講堂、村規民約等制度,健全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治理體系。實施矛盾糾紛積案“清零”行動,全面整治農村安全隱患20余處,農村“雪亮工程”全覆蓋,全覆蓋推廣“四室一廳”便民服務模式,成立“鄉賢參事會”,推行“酒席減負”,建成民主法治示范村176個。以宣傳轉觀念。承接農業農村部“說唱移風易俗”活動任務,拍攝《百里橘香話新風》;央視《大地講堂》、川臺《鄉村大篷車》等欄目走進井研,挖掘宣傳井研鄉村之美。開展城鄉基層治理“互學互鑒”,推行鄉村治理“333”工作法,建立“紅色”公益基金,評選最美家庭。選派38名民營企業高管“下沉”擔任行政村“特聘村官”,創辦《研為百姓》全媒體問政訪談欄目,有縣級以上文明村鎮56個、“四好村”118個,研經鎮王家溝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