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7 09:14:05
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大通鎮大溝頭村,山坳里一幢白色的7層小樓靜靜矗立。看似普通的小樓還有一個亮眼的標簽:全國第一幢樓房式種豬場。在這個小樓里,上千頭生豬實行全封閉飼養、單層隔離,自動喂食、降溫、消毒、清糞。
糧豬穩,天下安。生豬生產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生豬生產對穩定市場供應、滿足消費需求、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全國最大的生豬養殖大省,四川生豬的穩產保供事關民生和大局,“川豬”也被納入全省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
如何做好生豬產業這篇文章?嘉陵區厘清思路:以建設現代綠色畜牧業為方向,以保供增收為核心,從傳統養豬方式向生豬產業化發展轉型。截至今年6月底,全區出欄生豬24.46萬頭,存欄生豬36.33萬頭,其中能繁母豬3.56萬頭;預計全年可出欄生豬60萬頭,外調生豬35萬頭、優質種豬9萬頭、商品仔豬12萬頭。
嘉陵素有養豬傳統,穩產保供從未放松
“家里有糧,心里不慌,一頭豬就是一個小銀行。”這句諺語,生活在嘉陵區的老一輩農民幾乎都是耳熟能詳。
嘉陵區因地處嘉陵江沿岸而得名,在這片12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農業的地位舉足輕重。而養豬,更是有著非常深厚的傳統。“養豬已經成了習慣。”年過半百、已養豬20多年的大通鎮陳灘子社區村民陳家潤這樣形容。
如果說這只是個人感受的話,那么嘉陵區農業農村局畜牧站技術員吳君的觀察或許更有說服力。1983年,吳君從西南大學畜牧專業畢業,近40年來一直從事本專業,從未換行。“嘉陵老百姓喜歡養豬,認為養豬有利潤,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豬,一家養幾頭甚至幾百頭的都有。”吳君回憶,隨著本地的飽和、市場的放開,當地還出現了不少營運團隊,把生豬賣至云南、貴州、河南等地。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取消了生豬派養派購,實行自由上市,隨行就市,按質論價,購銷政策的放開讓不少農民感受到市場經濟的魅力。而同樣是市場經濟,也按下生豬養殖產業的“慢放鍵”。
“養豬不掙錢,還不如打工。”隨著市場經濟的興盛,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選擇了外出務工,全區的生豬出欄量也降到了歷史最低值。
“傳統不能丟,嘉陵生豬這塊招牌不能砸了。”看到不斷減少的出欄量,當時的區委、區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加大補貼和獎勵力度,鼓勵老百姓養豬。“政策的刺激下止滑明顯,有的鄉鎮存欄母豬就達到2000頭左右。”吳君說。
2009年畜牧業實現產值18.6億元,成為嘉陵區農業的支柱產業,這其中生豬產業占到了畜牧業總產值的75%以上。之后10年,雖受豬周期影響短期起伏,但嘉陵生豬養殖業蓬勃發展已經起勢,2019年,全區生豬出欄量44萬余頭,年末存欄26萬余頭。
經多年努力,一項項榮譽也隨之而來。國家現代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示范區、全國生豬外調大縣、省優質生豬戰略保障基地縣、省現代畜牧業重點縣等稱號接踵而至。“現在回頭來想,嘉陵生豬產業穩產保供的‘弦’就一直繃緊、從未松過。”吳君感觸頗深。
從傳統養豬方式向生豬產業化發展轉型
建圈舍、買豬苗、喂糧草……散戶的養殖節奏讓吳君印象深刻,“可以說在早期,八九成以上的生豬都來自農戶散養。”
但產業的發展卻不允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注定需要養殖方式的轉變,生豬產業也不例外。品種難以改良,規模難以擴大,技術難以應用,效益難以提高,小農意識下的傳統養殖模式已經不適應生豬產業的發展,單打獨斗更難以抵御市場風險。改變,迫在眉睫。進入21世紀以來,從國家到地方,相繼出臺指導意見、組織示范創建,大力推進標準化規模化養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成為生豬產業未來發展方向。
從散戶為主到以規模化為主的過渡階段,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帶動。從省級層面看,四川正以川豬產業振興為目標,引導生豬大型企業加強產業規劃布局、開展標準化規模養殖。而在嘉陵,天兆豬業5000頭原種種豬場項目已于去年底正式投產,達產滿產后年可提供優質種豬5萬頭、仔豬7萬頭。
不只是天兆豬業。東方希望、新希望等大型龍頭企業也布局嘉陵,構建起集種豬、育肥、飼料、屠宰加工、有機肥廠為一體的生豬生產全產業鏈。
同樣,也離不開規模養殖專業戶的參與。去年,賣了十幾年豬肉的賈春瞄準市場,準備投資200多萬元在龍蟠鎮長被嘴村建設標準化生豬養殖場。嘉陵區自然資源和規劃、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多個部門共同配合,幫忙做好規劃和設計,配套自動控溫、飲水、飼喂、清糞等系統。數據顯示,目前嘉陵區年共出欄生豬50頭-499頭的養殖專業戶已超過500戶。
生豬產業的轉型升級,是一場突圍戰,著眼必須長遠轉方式——堅持養殖標準化。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標準,去年以來嘉陵區新建成標準化生豬養殖場23個;全區建成規模化養殖場111個,其中年出欄5000頭以上大型規模化養殖場6個,規模化養殖率超過半數。
同時,堅持生產綠色化。全域實施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工程,全域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推動養殖園與種植園比鄰而居、就近消化、循環發展。全區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5%,生態循環農業覆蓋面達到55.6%。
一手抓非洲豬瘟防控,一手抓穩產保供
生豬養殖事關百姓菜籃子,“提好菜籃子”,端穩“肉盤子”,穩產保供的前提則是非洲豬瘟疫情考驗下的生豬防疫安全。
“自非洲豬瘟暴發以來,我們從未出現暴發式的疫情。”嘉陵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陶剛總結認為,從疫病暴發初期的懵懂驚慌到如今的自信坦然面對,離不開三大“法寶”。
首先是強化聯防聯控,嘉陵區實行分層分類分片管理,明確縣級領導包鄉、鄉鎮領導包村、村社干部包戶,落實各層級網格員1062名,層層壓緊防控責任。其次是狠抓關鍵環節和高風險區域消毒滅源工作,聚焦龍頭企業、養殖場、屠宰企業等重點場所開展全覆蓋、地毯式排查,加大對餐廚剩余物以及生豬產地、屠宰檢疫、飼料生產企業監管力度,開展“百日行動”,堅決防止疫情輸入擴散。另外要重細節,嘉陵出臺生豬養殖場消毒技術要點,分發到各個養殖場。以消毒液為例,就準備了3種,15天交叉消毒一次。
今年,四川省將完成6000萬頭生豬出欄任務,作為全國生豬外調大縣,嘉陵區發展生豬生產責無旁貸。一手抓疫病防控,一手抓穩產保供,嘉陵區打出“組合拳”。
嘉陵區針對仔豬價格高、資金壓力大、養殖信心差等問題,及時出臺扶持辦法,對新購種豬5頭以上、仔豬30頭以上的規模化養殖戶,及所有購買種豬、仔豬發展生產的貧困戶,以獎代補予以扶持。今年以來,已兌付能繁母豬獎補資金115萬元、新建生豬規模養殖場項目補助資金300萬元、企業貸款貼息220萬元。針對傳統養殖規模小、分布散、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嘉陵堅持招引大企業、建設大園區、集聚大產業,大力引進國家級龍頭企業;針對企業規模化養殖投入大、周期長、要求高等問題,“企業+農戶”“龍頭企業+農投公司+合作銀行+貧困戶”模式的推行,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支持,可新增出欄量超過30萬頭。
“全力以赴完成年度目標任務,不折不扣保障生豬供應安全。”嘉陵區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優化規劃布局,著力打造供應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持續推動生豬產業的轉型升級、綠色高質量發展。 李霞 林凌 蒲南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