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6 17:51:00
▲嵐翠湖大水面養殖基地
▲游客和當地居民在旬陽綠富地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投放魚苗,體驗農耕文化
▲漢陰永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養殖的稻蝦
▲嵐翠湖大水面漁業養殖喜獲豐收
陜西安康,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氣候溫和,光照充足,河流多且水域廣,魚類品種繁多,漁業生產條件十分優越,水產養殖歷史久遠。據史書記載:安康地區養魚業始于春秋戰國之末,距今2000余年。《漢書·地理志》記述:“漢中楚地兮也,刀耕火耨、民食魚稻,以漁業代山為業”,此處楚地便指今日安康全境。至明、清時期,安康漁業已有一定的發展,“石磨魚梁”“長灘漁火”被稱為“興安八景”,水產品成為不可缺少的生活所需。
近幾年來,安康市漁業部門立足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狠抓生態養殖、示范引領和龍頭帶動,持續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生態漁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生態漁業成為安康農業五大特色產業之一,被譽為安康農業產業“五個月亮”之“藍月亮”。“十三五”以來,安康水產品年產量穩定在4萬噸以上,全市水產品產量、漁業經濟總產值、水域生態環境等重要指標始終位列全省同行業第一方陣。尤其是在不平凡的2020年,生態漁業更是為當地“六穩”“六保”工作提供了堅實支撐。
生態養殖提品質
提升品質,是生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為此,安康市始終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水產養殖生產全過程,引導企業、合作社和養殖戶在漁業生產中樹立綠色環保、循環發展理念,利用大水面、秦巴山區高山冷流水、川道池塘和宜漁稻田等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漁業。以漁業園區創建為載體,相繼開展了健康養殖示范、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水產養殖疾病監測、養殖水域生態環境改善等一系列產業發展工作,確保了生產環境安全和水產品質量安全。目前,安康市創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1個,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7個,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省、市、縣三級漁業園區109家,省級水產良種場3個,市級水產良種繁育示范園20家。生態養殖助推品質提升,生態漁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科技興漁強支撐
安康市始終堅持科技興漁理念,大力實施校地合作、院地合作。市政府與大連海洋大學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中科院桂建芳院士專家工作站、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產試驗示范站先后掛牌成立。依托專家團隊,安康市先后組織開展了匙吻鱘、多鱗鏟頜魚(錢魚)、鱸魚、草魚等苗種人工繁育和南美白對蝦淡化養殖等科研項目,在全省率先啟動了“安康市集裝箱循環水養殖技術與產業化開發”科研和“凈水漁業立體綜合養殖”科研項目,積極推動內陸地區南美白對蝦淡化養殖和觀賞魚養殖示范工作,相繼完成了《漢江安康段漁業生態養殖技術研究與示范》《匙吻鱘高效養殖技術研究與示范》等中省漁業重點科技推廣項目9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11個,在種源培育、生態養殖、病害防治、水產品加工、漁業信息化等方面努力開創了安康特色。
三產融合促民生
結合鄉村振興,安康市政府積極引導養殖企業、養殖大戶、農民合作社,以生態養殖為依托,推進漁業加工、品牌營銷、休閑旅游等發展,引導經營主體深入挖掘漁文化和農業資源,將漁文化傳承、魚類科普及以及餐飲美食等有機結合起來,向社會提供多方位的休閑產品和服務,滿足群眾的多樣化休閑需求,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有效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提升綜合效益。同時,引導漁業龍頭企業、漁業產業園區等漁業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更多農村群眾脫貧致富。嵐皋縣嵐翠湖大水面生態漁業、旬陽綠富地稻田綜合種養、漢陰永豐稻田綜合種養等助力脫貧成功案例在省、市推廣。
品牌建設助發展
“品牌化”是安康生態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不懈努力,2019年,“安康漢水魚”集體商標創建成功。為提升安康水產品的知名度,安康市制定了“安康漢水魚”標志使用管理辦法和“安康漢水魚品鑒店”認定辦法,發布了水產品富硒標準,成立了安康生態漁業產業聯盟,開展了“安康漢水魚”優質水產品“一魚一標”產品追溯示范、“兩品一標”認證、農產品優勢區申報等工作。安康匙吻鱘、花鰱、金鱒、虹鱒、南美白對蝦等安康漢水魚水產品,貼著可追溯的二維碼“游”進了西安盒馬鮮生生活超市和安康本地市場,安康蓮花餐飲高新小吃城、安康龍舟文化園江邊漁家、安康石泉石鍋魚連鎖店等餐飲企業,陸續掛牌成為“安康漢水魚品鑒店”。一時間,“安康漢水魚”活躍在抖音、微信公眾號、網站等各大平臺,如何選魚、吃魚成為人們競相關注的熱點,安康生態漁業公用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安康漢水魚”已經成為繼茶葉、魔芋之后安康引以為豪的文化符號和靚麗名片。
漢江水哺育了安康人民、孕育了漢水文化,也成就了安康生態漁業。新時代,生態漁業承擔著鄉村振興的歷史重任,也承載著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我們繼往開來,踏著奮進的鼓點,唱響安康“漁業增效、農民增收、全民受益”的漢水漁歌,譜寫安康生態漁業發展新篇章。
(鐘曉芳 劉文飛 王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