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5 10:13:00
“秸稈養牛,對牛而言適口性好,營養價值高,解決了俺備料的難題,同時還有利于秸稈禁燒,幫助農民增加種地收入,一舉兩得!”近日,河南省信陽市息縣彭店鄉尹莊村民族之聲有限公司負責人鄧萬生在清理牛欄時,感慨不已。
今年43歲的鄧萬生在外務工20多年,2013年回鄉創業。經過前期做功課,鄧萬生從東北引進了27頭西門塔爾、夏洛萊小牛犢,開啟了他的養殖之路。
“看花容易繡花難,養牛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鄧萬生回憶說。養牛初期,由于缺乏技術和經驗,小牛犢常常生病,鄧萬生遠到東北學習養殖經驗,與同行交流,慢慢掌握了消毒、防疫、飼喂等一整套科學的養殖技術,還學會了分析市場形勢。歷經7年時間,從最初的27頭擴大到如今100多頭牛的飼養規模,鄧萬生的養牛之路越來越順暢。
“俺家種了七八畝玉米,把玉米秸稈送到養牛場,能多掙1000多塊錢。”來自尹莊村的鄧允明高興地說。
每到“三夏”秋收,鄧萬生就大量收購周邊群眾的玉米稈、麥秸稈等,不僅降低了養殖成本,還增加了周邊群眾的收入,養牛效益大大提高,如今平均每頭牛可賣上1萬多元。
“考慮到養殖業會造成一定的環境污染,我們在縣環保局的幫助下,新建了大型沼氣池。”鄧萬生介紹說,通過干濕分離,將產生的污水全部導入沼氣池,糞便經過高溫發酵處理后施入農田,不僅可以減少化肥的支出費用,還可以促進農作物增產,有利于土壤改良。有了天然有機肥,2016年,鄧萬生在彭店鄉黨委、鄉政府的幫助下發展起了蔬菜大棚種植。
如今,公司不僅直接吸納28名貧困戶家門口就業,同時拉動了當地種植、養殖業快速發展,有效促進當地農民致富增收。“下一步我想全力打造養牛、銷售、加工產業鏈,帶動村民共同致富,為鄉村振興增磚添瓦。”談起未來,鄧萬生滿懷希望地說道。
(尹小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