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3 22:02:00
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 胡潤田 實習記者 劉鵬飛
農業機械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物質技術基礎,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擔負著陜西省農業機械新技術新裝備研發和推廣、生產技術培訓的陜西省農業機械產業技術體系啟動會,8月23日在西安市鄠邑區灃京工業園亞澳農機有限公司舉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錢永華,陜西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處長羅建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推廣處副處長齊高強,陜西省農業機械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寇德萬、陳軍,秘書長、大田機械崗位專家黃玉祥,農機智能化崗位專家上官永,秸稈綜合利用崗位專家朱新華,農田排灌機械崗位專家曹京蘭,畜牧機械崗位專家黨凱峰,農產品加工機械崗位專家袁越錦,設施農業裝備崗位專家王耀鳳,果園機械崗位專家張建強,蔬菜機械崗位專家余建國,以及秸稈綜合利用建設依托單位寶雞市陳倉區利民秸稈機械化加工利用專業合作社崗位專家王九利,農機裝備研發基地建設依托單位西安亞澳農機股份有限公司崗位專家史炳直,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示范基地建設依托單位南鄭區裕豐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崗位專家鄭富俊、榆林陽區豐園家庭農場崗位專家梁錦偉、鳳翔縣恒豐昌農業耕播專業合作社崗位專家彭亞明出席會議。
會議提出了2020年農業機械產業技術體系工作任務。今年需要解決的產業問題是加快集成連續式青核桃脫皮清洗技術,形成生產線并予以推廣;引進研發中小型機具,提高小雜糧機械化水平,降低人工投入成本。主推與實施的技術主要有小雜糧低損高效聯合收獲關鍵技術,連續式青皮核桃脫皮清洗生產線核心技術。在農機產業集成技術推廣方面,體系將立足于服務核桃及小雜糧產業,加速科技推廣和成果轉化,以高校與科研院所崗位專家、基層農機推廣力量為骨干,在核桃與小雜糧主產區建立試驗示范基地,構建從科技到需求方的快速通道,實行“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激活現在農機推廣體系,加速最新農機技術的推廣應用。
陜西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處長羅建強在會上指出,現代農業正在向“標準化、規?;⒓s化、精細化”方向發展,這依賴于高質量機械化生產體系和農機裝備的有效支撐,需要發揮科研院所、推廣部門、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力量。陜西省農業機械產業技術體系擔負著全省農業機械新技術新裝備的研發和推廣、生產技術指導及培訓,要圍繞“3+X”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需求,聚焦全省11個農業機械技術領域,廣泛開展農業機械化技術研究、集成和示范,收集、分析農機產業技術發展動態,為政府、社會和用戶提供全面的農業機械技術,在產業服務方面持續推進產學研結合,提升全省現代農業機械領域創新能力,增強農業競爭力。要著眼于當前全省現代農業發展現狀,2020年陜西省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率接近70%,但“3+X”產業的整體機械化率仍然偏低,產業發展急需的特色農機裝備還比較缺乏,農機農藝結合還不夠緊密,產學研推廣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農機從業人員綜合能力有待提高,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充分發揮農業機械產業技術體系和各位崗位專家的積極作用。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錢永華在會上介紹說,2019年陜西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8.1%,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其中玉米、水稻、馬鈴薯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81.21%、60.25%和50.99%,果業生產中開溝、施肥施藥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設施農業、茶葉、食用菌以及畜牧養殖業機械化快速推進,農機經營服務收入達到108.64億元。渭南市臨渭區、咸陽市武功縣等9個縣(區)率先成為國家級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全省農業機械化呈現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近2個百分點,有望在“十三五”末達到70%,步入農業機械化發展高級階段。他強調,盡管陜西省農業機械化發展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仍然存在部分農機裝備有效供給不足, “3+X”產業急需的一些特色農機裝備還比較缺乏,如適用于丘陵山區農作物生產的農機裝備和技術供給嚴重不足,農機農藝結合不夠緊密,同時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緩慢,集成配套的機械化生產體系還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生產的需要,制約了農機研發、技術推廣應用。因此要進一步發揮農業機械產業技術的各位專家、企業、合作社的作用,開創陜西農業機械體系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