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9 16:04:00
在陜西楊凌國家農業高新產業示范區,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于農業創新。他們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然而他們所傾心傾力的卻都是典型的“農事”。依托楊凌農科城濃厚的創新氛圍,一大批“農創人”積極進行農業技術創新、再造農業生產模式,在各類農業示范基地、農民創新創業園、新式大棚和農科創客空間,推動著現代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在他們手里,農業正變得時尚而多彩。
走進位于陜西楊凌國家農業高新產業示范區的菲格莊園無花果智能化大棚里,從世界各地引進的20多種無花果壓枝墜葉,芳香四溢。“當年種,當年產,當年回收投資。”菲格莊園的老板,33歲的浙江人方瑜不僅慶幸自己“跨界”涉農選對了項目,更慶幸這里聚集著一批與他一樣,熱衷農業科技,追求農業發展模式再造的“農創人”。
“土壤含氮量超標80%!拿到姜義亮博士給我們做的土壤分析報告時,我嚇了一跳,趕緊叫停了原先的氮肥采購計劃。此后,姜博士團隊根據土壤分析結果很快為我們拿出了一個精準施肥方案。”方瑜說。
方瑜所說的姜博士,是他曾經的同學姜義亮。2016年,畢業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土壤學專業的姜義亮與三位博士同學共同創立了錦華生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專門從事土壤數據、土壤環境監測、土壤生態修復等技術服務。2019年,這個整天與土坷垃打交道的農業創客團隊榮獲第六屆中國“創青春”青年創業大賽銀獎。
從技術創新走向模式再造
2015年,“海歸”李勁波創立了楊凌耘上田園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他開發的農業互聯網平臺,以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為核心,通過在田間地頭部署各種傳感節點,實現智慧農業生產。“一旦低于作物最優生長環境范圍,就會通過無線通信網絡控制水泵、補光燈等設備,自動進行溫、光、水、肥等的補充。”李勁波說,一家楊凌的食用菌生產企業在老撾萬象建成的食用菌種植基地使用了李勁波的這套系統,現在已經實現了智能化生產;員工經過簡單培訓就能管理種植基地,至少可節省50%的人力投入。
在楊凌農業高新示范區,農民“科學家”馬新世可謂家喻戶曉。當他在田間地頭滔滔不絕地演示農業新技術時,你會覺得他就是一位真正的農業科學家。
2017年,馬新世牽頭整合5家農業合作社,成立了楊凌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園并集成創新出五大技術體系和36項新標準。目前已經在全國推廣的非平衡新式雙拱雙膜大棚、“有機營養枕”栽培等技術,都來自馬新世的青年職業農民培訓基地。
作為陜西職業農民協會會長,幾年來,楊凌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園以田間課堂的形式,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共帶動大學生、返鄉務工人員、外地自主創業者150多人走上“農創”之路,累計培訓達到1520多人次。
在黃土地上成功種植火龍果的“網紅”宋軍剛、王艷夫婦,就起步于馬新世的農民創業創新園。如今,他們已轉型成為向北方地區推廣火龍果大棚種植技術、苗木的系統技術服務供應商。
2018年,宋軍剛、王艷夫婦的基地新建雙拱雙膜大棚12座,注冊了“青皮她園”火龍果商標,培育和引進新品種20余種。目前,他們的火龍果種苗已銷往山東、四川、河南、安徽、青海、新疆等12個省區,最遠銷往西班牙,并在全國各地建立服務基地上千個。
在楊凌田西村,“80后”“新農人”田小雄帶領大家,讓紅薯這個過去不值錢的大田作物成了致富增收的“金疙瘩”。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的指導下,田西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于2017年6月流轉土地200余畝,全力打造以紅薯育苗和種植為主導產業,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產業融合示范園。園區以田西村的紅薯品牌“田薯叔”命名,以西北最大的植物迷宮作為“顏值擔當”,主打綠色生產和天然有機觀光農業品牌,將科普教育、賞花品果、生態養殖、農事體驗、觀光旅游等有機結合,正努力打造成家庭農場主培育基地、返鄉農民創業基地、特色休閑農業體驗基地、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基地、產業扶貧示范基地。
在楊凌農業高新示范區,每個特色園區都承擔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職責。目前,已累計有1.4萬多人獲得楊凌示范區頒發的農民技術職稱證書,涉及22個省市自治區。區內已有240名農民通過自主創業當上了“農老板”,帶動5000多人實現就業。
新技術拓寬農業新境界
在楊凌,“農創人”不僅是農業新技術推廣示范的先行者,同時也是推動現代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走進位于楊凌示范區創新創業園的錦華生態技術服務公司,一張標記著姜義亮團隊業績的地圖引人注目。作為一家成立只有3年的涉農創客型公司,其業務范圍已經覆蓋全國大半省區。
“前兩天剛剛中標了銀川市兩個區的耕地質量監測調查與評價項目;2月21日我們就復工了,最近正忙著完成一項礦業公司周邊土壤修復工程。”錦華生態公司總經理沈鋒說。
3年前,剛剛創業的錦華生態公司恰逢國家提出“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土壤污染防治法”的“風口”。面對從天而降的“蛋糕”,這個應運而生的企業興奮、忙亂得幾乎無從下手。
“土地鹽堿化、風沙化、板結化,重金屬超標、有機物污染等,使很多土地亟待修復。但是農民包括很多涉農企業并不了解田地的土肥情況,盲目施肥,既加重了污染又增加了成本。”
沈鋒和姜義亮決定從公益推廣入手。“看著一瓶一瓶寫著果農名字的土壤樣品,我們深感責任重大。”
目前,姜義亮團隊的足跡已經遍布我國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區。經歷3年多的時間,公司在包括一位院士在內的12位專家組成的技術團隊的支持下,業務范圍迅速擴大。
針對陜西榆林西北部毛烏素沙地存在的土壤結構性差、保水保肥性差、有機質含量低、易水土流失等問題,姜義亮和他的團隊通過新構土體改良技術,有效提升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了土壤的保水性和保肥性。經過技術改良后的10萬畝風沙土,種植的馬鈴薯產量每畝高達8000斤。
陜西省潼關縣某鉛鋅冶煉廠附近的水質和土壤環境受到嚴重污染。錦華生態公司根據土壤剖面監測結果,采用原位化學穩定化和植物修復相結合的方案進行修復。修復后土壤中重金屬達到工業用地標準,修復總面積達171畝。
當年投資,當年回本,雖然2019年實現了2000多萬元的銷售業績,但菲格莊園的方瑜并不看重鮮果的直接收益,他的志向是“重新定義行業”——打造高標準示范園,成為無花果種植系統技術方案服務商。為此,方瑜目前正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技術資源、人才優勢,全力開發自己的“無花果植物生長數據模型”。“未來我們的系統技術推廣將完全實現智能化、標準化。”
立足于楊凌,但服務范圍卻放眼全國,目前方瑜的技術示范已推廣到周邊共6個省份的20多個無花果基地,面積達1000多畝。前不久,哈薩克斯坦農業部來函,專門邀請方瑜赴哈洽談技術推廣與示范合作事宜。
目前,在楊凌農業高新產業示范區,已經形成了農業科技人員、大學生和職業農民三大“農創”主體。依托當地豐厚的農業科教資源,近年來,涉農大學生“雙創”企業達400多家。不論是在農業示范園區的大棚里,還是在創業創新園區的辦公樓里,一大批專門提供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和模式示范的“農創”企業正蓬勃發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張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