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30 15:42:09
時值盛夏,萬木蔥蘢。7月27日,記者在鳳翔縣長青鎮石頭坡村大蔥種植基地看到,一株株大蔥長勢喜人,專業收獲機正在進行松土起蔥作業,十余名村民緊隨其后,將大蔥輕輕拔起,去土、整理、束扎成梱;不遠處,幾位村民正忙著將一捆捆大蔥裝車待運......整個收獲場面熱火朝天、有條不紊,大家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我們石頭坡村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馮干渠穿村而過,大蔥一直是村上的主導產業。”據石頭坡村副書記李軍智介紹,當地有多年種植大蔥的傳統,自古就有“長青蔥、臨河風”的說法。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全鎮大蔥種植多達一萬余畝。但隨著品種單一、作務方式落后等原因,導致大蔥這個傳統產業的“優生地”沒有產生大效益,發展一度時期停滯不前。
如何突破瓶頸,破解難題,帶領群眾把大蔥產業重新發展壯大是擺在石頭坡村黨支部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大家一致認為,打破單家獨戶分散經營的種植模式,走合作化發展的路子才能讓群眾增收致富。”石頭坡村黨支部書記潘勤珠說,針對目前村上缺勞力,作務技術落后,效益不高的現狀,單家獨戶的傳統農業模式已經跟不上新時代農業發展的步伐,必須整合資源,把產業做大做強,最終達到合作共贏。
有了思路,說干就干。2019年5月,鳳翔縣長青鎮石頭坡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掛牌成立,流轉土地510畝,入社社員810戶3680人,其中貧困戶219戶683人,入股資金73萬元,爭取上級扶貧專項資金119萬元。土地,資金已經到位,本村的主導產業非大蔥莫屬,接下來就是規模化種植,科學化作務,向土地要效益。
時機總是留給有心人。“一個偶然的機會,在中央10套《我愛發明》一期節目里,我們看到山東省平度市現代化種植大蔥的成功案例后,當時就激動覺都睡不著了。”潘勤珠回憶說。心動不如行動,很快就聯系到平度市小戈莊的種蔥能人劉德波,然后村上安排專人去他們那里“拜師學藝”。
“取經”歸來,收獲頗豐,石頭坡村不但從山東學到了先進的現代化作務技術,還帶回來鋼蔥原種,同時引進了全套農機設備,種蔥用的開溝機、插秧機、收獲機等一應俱全。“全寶雞地區總共5臺插秧機,我們村就有3臺。”潘勤珠說:“我們雙管齊下,大力發展大蔥等特色產業和配套設施農機發展項目,合作社購買運營的46臺各種農機不但為本村農業提供服務,還在岐山、興平等鄰縣進行創收作業,收入不錯。”
新的經營理念,新的發展模式,新的作務技術讓石頭坡這個傳統大蔥種植村釋放出了新的活力。
“在去年種植大蔥80畝的基礎上,今年繼續擴大規模,已經發展到了130畝。”潘勤珠說,以前傳統的種植模式畝產最多只有3000斤,今年畝產12000斤,按目前市場批發價每斤0.7元計算,一畝地產值在8400元左右。
當記者問及大蔥銷路時,潘勤珠說:“我們種植的大蔥皮薄實心脆,品質好,產銷兩旺,供不應求,主要供應6家大客戶,銷往寶雞、平涼、天水等地。”
合作社成立以來,本村村民和貧困戶被牢牢嵌入產業鏈條當中,全村219戶貧困戶實現了產業全覆蓋,入社率達100%。“在合作社做工,離家近方便照顧家里,還可以賺工資補貼家用,一年下來就有將近2萬元的收入。”石頭坡2組貧困戶趙乖妹,在合作社的帶動下,不但將自家土地流轉分紅,還在合作社就近務工,日子過得充實而舒心。
“大蔥基地最多的時候一天上工20多人,每人每天務工收入50到70元不等。”據潘勤珠介紹,今年1至6月份,合作社支付給村民的用工工資就達13萬元。
為了帶動更多村民通過發展產業致富,合作社還在本村5組試行耕作托管模式,從犁地、選種、播種、施肥、除草、收割等實行一條龍服務,大大降低了作務成本,增加群眾的農業收入。
“選對發展路子,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關鍵。”長青鎮黨委書記景佰達說,石頭坡村只是全鎮農業合作社發展的一個縮影,該村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通過支部引領,探索“合作社+”模式,帶動引領群眾逐步向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從而破解了產業發展瓶頸,助力鄉村振興。
據了解,今年以來,長青鎮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托資源優勢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不斷做大做強農業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石頭坡等三個貧困村率先成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流轉土地2500余畝,發展花椒種植2000余畝,套種紅薯、中藥材、黃豆等長短結合的產業350余畝,種植花椒芽苗65畝,大蔥、土豆、洋蔥等蔬菜(等)300余畝,油菜50畝,帶動貧困戶495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