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7 11:25:08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棗陽市將美麗鄉村建設作為重要抓手,整合資源,高起點謀劃,全方位建設。如今,穿行于棗陽鄉村,一幅生機勃勃的新時代美麗鄉村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留了鄉愁,醉了游人,富了鄉親。
黨群齊心,按下美麗鄉村“加速鍵”
從福銀高速棗陽出口下來,第一站便進入王城鎮。之后一路南行,青磚碧瓦的農舍,繁花點綴的鄉間小路,鄉村之美盡收眼底。越過郁郁蔥蔥的圣龍山,就是王城鎮松崗村。湛藍天空下,資山水庫猶如鑲嵌在群山之間的一顆璀璨明珠,粼粼水光,熠熠生輝。優美的環境引來游人如織。正在村里建設生態農莊的王國靜指著眼前的一切告訴記者,“原來這些地方都是荒山荒地。我們投了1000多萬,借助政府的支持,而且花了半年時間進行環境打造。”
往日荒涼還臟亂差的村莊正破繭成蝶成為美麗鄉村。變化從何而來?棗陽市委常委、副市長邢紅麗說,首先是全市上下為建設美麗鄉村凝聚起來的強大共識,“鄉村振興戰略,為我們做好“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設美麗鄉村又為我們提供了具體抓手。加上我們有一支吃苦耐勞、敢打硬仗的干部隊伍和鄉情濃厚的家鄉父老,大家力求鄉村面貌整體蝶變,共享發展成果。”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號角已響,規劃先行。補短板強弱項重特色,一村一品、一景一韻的美麗鄉村正加速前行。
“英才雁歸”,真金白銀為鄉村建設注入源頭活水
“三農”發展資金籌措是個大難題。如何充分發揮財政杠桿撬動作用,吸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多方共同促進農村產業發展?棗陽市級財政計劃在2019至2021年籌資20億元,基本補齊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短板。這大大降低優質資源要素進入農村的成本。與此同時,棗陽市啟動“英才雁歸”計劃,聘請黨員企業家返鄉擔任村第一書記,非黨員企業家擔任名譽村長。一批又一批棗陽籍企業家返鄉投資創業。王國靜就是其中之一,“基礎設施對我們來說很重要。政府前期修路、把基礎設施建設好后,讓我們回來有更好的環境。為家鄉投資,我們更有信心!”
據統計,2019年僅在外鄉賢投入棗陽美麗鄉村建設資金接近4000萬元。整合項目資金、撬動社會資金、引入信貸資金,真金白銀為鄉村建設注入源頭活水。同時在中國鄉建院指導下,棗陽引進“農村綜合服務合作社”運作模式。資產變資本,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棗陽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劉國強,“我們農村目前最大的瓶頸就是農民為發展生產臨時性缺資金。我們通過農村綜合發展互助服務有效解決了農村融資難、融資貴、貸款難的問題。”
目前棗陽市已注冊農村綜合服務合作社24家,募集股金2000萬元。發放貸款30多筆400多萬元,創收30多萬元。資產盤活了,群眾組織起來了,干部、群眾、社會“三方發力”,棗陽美麗鄉村建設積極性空前高漲。
一村一品、一鄉一韻,鄉村發展內涵豐富
夏日里,穿行于湖北棗陽市村落之間,田沃宜耕,生機盎然,資山休閑旅游業、羅廟特色種植業、陳店生態畜牧業……各村皆有特色。
美麗鄉村,產業先行。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棗陽市注重規劃引領,要求各村圍繞“一地一特、一村一品、一鄉一韻”,杜絕簡單地生搬硬套、復制粘貼。棗陽市王城鎮則打生態牌,走特色路,鎮黨委書記余澤紅介紹,“我們王城山水資源比較好,適合發展生態旅游,實現農旅結合、文旅結合,尤其是和農業結合。所以我們引導每個村根據自己實際情況,有的種板栗、有的種油桃,基本上每個村都有自己的主導產業,老百姓都在家就業。”
找準定位、發揮優勢,“美麗生態”變身“美麗經濟”。新希望集團、雙湖園、深圳卡爾等紛紛回鄉投資,成為致富龍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農產品+餐飲”等模式,村村確立主導產業、戶戶選準增收項目。棗陽市王城鎮古嶺村以黃桃為主導產業,村支部書記趙介銀告訴記者,“目前我們已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農民收入得到了很大增長,集體經濟也有了收益。沒種黃桃之前,我們人均收入只有4000元左右,現在我們人均收入都在1萬元以上。”
美美與共!美麗經濟促進美麗生活
美麗經濟促進美麗生活。過去走進村莊,“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屋外臟亂差”,為了讓“污水有‘家’,垃圾有人拉,”棗陽探索出“三二一”模式,即由市政府投資建設、鎮村組三級運維,實現三水分流、兩級處理、一片濕地,破解農村糞污處理難題。棗陽市南城辦事處中陳崗書記李學軍告訴記者,“從美麗鄉村開展以來,我們整個村莊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村民們自發自覺地把門口打掃干凈。”
村莊潔凈了,棗陽市整合項目資金配套實施綠化、亮化工程,興建文化廣場等。同時,村民們還就地取材,整舊如舊。一座山墻、一口古井、一盤石磨在花草的映襯下,皆能重拾鄉愁。“村在園中,家在景中”,村莊顏值靚了,村風也更文明了。
每到周末,各種文藝演出、道德宣講等活動也相繼走進村莊,讓農民群眾成為主角,在潤物細無聲中提升農民群眾道德素養,把文明鄉風“種”進農民心田。棗陽市南城辦事處后湖村村支書李德軍,“我們村還制定鄉規民約,農戶們開展十星文明戶評比。晚上還在文化廣場開展文化娛樂活動,通過民間組織自己管理自己。基本上我們村是沒有鄰里糾紛等案件發生。”
久久為功,美美與共。如今的棗陽鄉村,水清可濯,徑通可至,景美可賞,人居可適,鄉風可詠,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