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1 15:56:14
“不偷懶,不挑活,一個能頂三個勞力!”在河北省辛集市保高豐農場,農民姚會軍指著一臺正在作業的農機說,“農場的500畝地只用3天時間就能完成播種,過去得干一個多星期呢!”
姚會軍說的是由河北農業大學新研發的無人駕駛播種機。這臺農機雖“相貌平平”,但小機身里藏著“大本領”。原來,這臺無人駕駛播種機裝載了北斗衛星導航和電子雷達避障系統,通過機頭的接收器進行信號傳輸,實時收發經度、緯度等數據,控制機身按照設定路線均速行駛。
“走得直,前后誤差不會超過2厘米,可以精確設置播量,種子不遺漏、不重復。”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張晉國說,高科技賦予了農用機械“感知”與“思維”,讓農業踏上“云端”。
如今,無論是夏播夏管,還是秋收秋種,智慧農機在廣袤農田大展身手,提高作業效率和作業質量的同時,讓農民變身“甩手掌柜”。
在辛集市馬蘭農場病蟲監測站,“電子調查員”夜間上崗了。只見測報燈在夜幕下定時開啟,利用病蟲的趨光性原理將其誘殺。死去的病蟲落入傳送帶,智能相機感應到后啟動拍照功能,隨后圖片經網絡傳送至手機App,完成田間病蟲害預警。
“田間病蟲調查,過去以人工為主,耗時耗力。這臺智能設備的應用,使監測手段更加多元化,也提高了預警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對于這位新成員的業務能力,辛集市植保站站長王麗川相當滿意。
辛集市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李玉振說,下一步還將與國內高等院校密切合作,把更多新科技引進田間,讓農民輕松種地不發愁,讓土地實現高產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