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9 14:28:18
村內污水橫流,氣味刺鼻,連自家親戚都不愿意來串門——這是以前的后莎莊;
街道整潔、綠樹成蔭,駛上了鄉村振興的快車道——這是如今的后莎莊。
蛻變是怎么實現的?
“多虧了你們督促解決問題。”6月24日,博愛縣清化鎮街道后莎莊村黨支部書記買文生對前來開展“回頭看”的清化鎮街道紀工委的紀檢監察干部滿是感激。
肉牛屠宰是后莎莊村的傳統產業,已有200多年歷史,是村民重要的經濟來源。該村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從事這一行業。
一直以來,該村的肉牛屠宰都是家庭作坊式作業,屠宰過程中需要燒散煤,燃燒過程中產生的廢氣污染周邊空氣,燃燒后的廢煤渣嚴重影響了村容村貌。
去年11月,清化鎮街道紀檢監察干部在走訪中發現了該村居住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街道紀工委書記賀保衛帶著3名紀檢監察干部到村里挨家挨戶走訪調研,征求群眾意見建議。
“屠宰過程中產生的污水直接排放到街道上,走路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
“燒煤和牛糞的味道混在一起,刺鼻得很,外村的姑娘都不愿意嫁進來。”
群眾對村里的衛生狀況一肚子怨言,對環境改善的期盼更是熱切。
咋解決?了解到環境污染的“病根”后,賀保衛聯合街道辦組織召開黨員、村民代表和屠宰戶座談會,共同商討如何治理肉牛屠宰行業。
“凡是在家里從事肉牛屠宰的,都停業,在村外找個地方,集中屠宰。”
“讓他們統統搬到村外經營,各自想辦法。”
會上,大家議論紛紛。
“堵不如疏,我們要想辦法把這個傳統行業做大做強,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賀保衛說。
最后,經過協商溝通,該村決定將現有的家庭經營模式轉向“村集體+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既能增加農戶收入,也能壯大村集體經濟。
發展模式確定了,資金還沒有著落。清化鎮街道紀檢監察干部大力幫助村干部爭取項目資金。經縣、街道批準,該村利用整合的產業扶貧資金400余萬元,建設了屠宰車間和冷庫。
為幫助屠宰戶盡快適應新的發展模式,村里組織專人在運輸、銷售、冷藏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務和指導,傳統產業得到了保護和發展,群眾收入得到了保障、提高,村集體收入也增加了,還從源頭上消除了村內臟亂差的問題,實現了“多方共贏”。
“污染源”消除了,賀保衛又帶領街道紀檢監察干部,督促街道辦以完善基礎設施為抓手,對村民生產生活環境進行徹底整治。
干部群眾義務出工出力,村內亂搭亂建、亂堆亂放問題得到全面整治;先后投資150多萬元鋪設污水管網,對村內道路進行綠化美化,建成5500平方米的停車場……
“走在村里的大街上,呼吸都覺得痛快多了。”樹蔭下,納涼聊天的村民笑聲一片。
“村里注冊成立了后莎莊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下一步計劃新建一個肉牛養殖場,逐步延長產業鏈條,實現肉牛加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說起村里的發展,買文生信心滿滿,“俺村正朝著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目標邁進。”作者:陳學樺 成安林 通訊員 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