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3 17:44:58
六月的瓦子街鎮,漫山遍野的的黃芩開出連片的紫花,更像極了“薰衣草莊園”。
近年來,黃龍縣瓦子街鎮依托優厚的生態資源優勢和鄉村旅游區位優勢,告別了玉米這些常規作物,迎來了中藥材市場價格飆升且銷路不愁的黃芩。黃芩耐旱怕澇,適應在地勢較高、向陽的地方生長,依托良好的地理優勢,瓦子街鎮小寺莊村發展黃芩種植500多畝,種下了“致富夢”,美了鄉村、富了群眾。
瓦子街鎮小寺莊村黃芩種植基地采取“公司+農戶”運營模式,由瓦子街鎮富瑞農產品公司牽頭,以400元/畝流轉群眾土地集中連片開發,并義務開展種植技術培訓服務,解決農戶發展黃芩產業的技術之憂。基地同時提供務工崗位,群眾在黃芩種植基地就近務工,還可學習黃芩的種植技術,包括建檔立卡戶在內的35戶群眾通過土地流轉、基地務工,實現戶均增收2000元。
據了解,黃芩,是為芩草,因草色黃而有俗名“黃芩”,別名山茶根、土金茶根。近年來,黃芩作為抗菌消炎類的剛需藥材原料,行情持續上漲。在黃芩種植中,瓦子街鎮推行精細化、標準化無公害生產技術,著力提高種植標準和產量質量,推動黃芩種植向良種化、基地化、產品商品化方向發展。
“我們因地制宜、對癥下‘藥’、卯足了勁,提升黃芩藥材品質。初略計算,黃芩每畝種植需要苗子10000株,前期投資藥苗、化肥及人工成本費用約3000元。黃芩最高畝產量可達350公斤,平均畝產量在280公斤,按照市場統貨價17-21元/公斤計算,畝收益在1500-2500元左右,是傳統玉米產業的5倍多,黃芩基地產品上市后將實現收益100余萬元。”副鎮長孫富學說,“后期,我們將繼續發展黃芩深加工,做成禮品茶葉,以定型包裝禮盒的方式進行銷售,把黃芩茶打造成旅游產品,為群眾增收致富開辟新路。”瓦子街鎮副鎮長孫富學說。
“黃芩根可入藥,莖葉可制茶,現如今讓我們老百姓發‘藥材’,把自家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通過在黃芩基地除草、采摘、篩選,每天還可以收入130元的‘小庫存’,不出遠門就能掙上工資,甭提多開心了!”正在基地里忙碌的村民魏耀滿臉喜悅。
下一步,瓦子街鎮計劃擴大黃芩種植規模,巧借農商互聯暨倉儲物流中心、千噸蔬菜冷庫、菊花加工車間等自身優勢,打通黃芩產業鏈上下端,提取全鏈條特色優勢產業,開辟黃芩茶歷史文化展館,籌建黃芩茶體驗中心、農家樂等配套設施,謀劃做精做細黃芩茶產業,借藥茶產業帶動鄉村振興。(張麗俠 白楊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