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欧美另类,久久99精品久久久噜噜最新章节,北条麻妃久久99精品,欧美日韩中文在线,精品国产一级,a级特黄一级一大片多人,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祁連山下生態致富路——青海省祁連縣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轉型求發展

2020-06-22 10:20:34   

祁連山下生態致富路

祁連縣青陽溝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社員喜領分紅。 仁青東珠 攝

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是青海省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經過十多年的探索與發展,青海闖出了一條生產、生活、生態共贏的可持續發展路子。而作為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載體的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也經歷了巨大的變化。近日,記者走進海北州祁連縣,探訪這里的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

2008年,祁連縣以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為突破口,率先探索建立了“聯戶制”模式的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并在22個牧業村先后組建了生態畜牧業合作社。2015年,依托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擇優遴選了7家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進行股份制改革。

而今,祁連縣的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還在不斷地轉型發展中。在這漫長的十多年里,祁連縣農牧局生態畜牧業辦公室主任馬金云總結出了最核心也最關鍵的兩點經驗:一是合作社的發展必須立足當地實際,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二是合作社必須在發展中求變,聯緊牧民、跟緊市場。

飛地模式助養殖轉型

祁連縣是青海省的畜牧業大縣,也是牛羊養殖大縣。不過,長期以來飼草短缺一直都是一個大問題。近幾年,雖然縣里不斷地進行結構調整,加快飼草基地建設,增加人工種草的面積,但是仍然不能滿足養殖需求。“只有從鄰近的甘肅張掖運草進祁連,才能滿足養殖的需求,不過成本又成了問題。”馬金云坦言。

默勒鎮多隆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德幸給記者簡單地算了筆賬,他說,從張掖運草到祁連,每噸的運費是100元左右,再加上購買飼草本身的費用,平均每一捆的價格就是張掖當地的3倍。祁連的牛羊若與周邊地區持同等價格出欄,那么合作社的收入勢必會減少,社員的積極性也會降低。

一面是飼草短缺造成的養殖瓶頸,一面是收入減少面臨的運行風險。如何突破困局,既是祁連縣主政者需要認真思考、周密謀劃的問題,又是每一家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必須大膽創新、主動嘗試的現實。峨堡鎮白石崖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大膽地邁出了第一步。

“別人有飼草資源,我們有牛羊。如果說把草運回來會增加成本,那么我們為什么不嘗試把牛羊運出去,到有飼草資源的地方發展養殖呢?”白石崖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立俊說,“牛羊運輸的費用要比運草小得多,不僅收入會提升,而且還可以大大減輕草原的壓力。”

這一步,白石崖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2018年就邁出去了,而且走通了,還走得不錯。如今祁連縣已有5家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走上了這條路,并且組建了祁連縣飛地畜牧業協會,在張掖民樂縣建立了各自的養殖基地。2019年,累計出欄牛羊達到12萬頭(只)。

產業融合拓收入途徑

祁連山下好牧場,祁連山下好風光。祁連縣是迄今世界上原始生態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區之一。這里雪山縱橫,生物種類豐富,生態系統多樣,形成了以自然風光為主的旅游風格。

在祁連旅游的“頂層設計”中提出了3條產業帶,即以野牛溝鄉、央隆鄉的半野生鹿、牦牛自然放養、黑河大峽谷等為重點的休閑牧游業與探險、自然風光產業帶;以阿柔、峨堡鄉鎮的“阿柔部落”、峨堡古城、中國最美草原等為重點的草原自然風光及民俗文化旅游產業帶;以默勒鎮的“蒙古六旗”“那達慕”盛會等為重點的草原風情旅游產業帶。

“這些年,祁連的旅游是火上加火。憑借豐富的旅游資源,我們的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不能僅僅停留在為養而養上,要大力探索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根據自身條件,或發展加工,或發展休閑旅游,既能拓寬合作社持續發展的空間,也能促進農牧民社員穩定增收,這是適應市場的更深層次的轉型。”馬金云分析道。

其實,兩年前,阿柔鄉青陽溝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就已經試水。青陽溝村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交通、資源優勢,在搞好生態畜牧業的同時,合作社決定嘗試草原牧家樂。終于,經過多方牽線搭橋,合作社與縣里的阿柔部落游牧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共同出資打造“阿柔部落”牧游驛站。

合作社理事長尕布藏告訴記者,2016年牧游驛站正式開業后,僅僅40多天的時間,就有了7.2萬元的收入,同時還解決了村里部分剩余勞動力和貧困牧民的就業問題。賺到錢的牧民群眾都樂著說,原來還可以這樣賺錢。如今,由于高速公路建設,合作社的牧游驛站已經拆除了。不過,仁青才旦正在琢磨著重新找地方,接著干下去。

對于產業融合發展,野牛溝鄉達玉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南木甲也有不少想法,“利用好祁連豐富的旅游資源,讓合作社兩條腿走路,這也是適應發展的需求。”為此,合作社投資近1000萬元在縣城購買了3層樓房辦起了住宿、餐飲一體的達玉主題賓館,很快就能開業迎客了。

機制創新保穩定發展

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一頭連接農牧戶,一頭連接市場。為了保障連接暢通,必須有一套既切合實際,又行之有效的機制。于是,這幾年祁連縣的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想出了不少新點子。

2010年,野牛溝鄉大浪村注冊成立了大浪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經過幾年的發展,合作社在“野血牦牛”改良繁育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可在管理、經營等方面做得卻很一般。直到2018年,全村加入合作社的社員僅有14戶65人,整合草場2.7萬畝、牲畜1980頭(只)。

合作社副理事長卓史確坦言,多年發展,合作社都沒有太大的起色,這跟觀念落后、管理不到位、缺乏人才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從更深層次上說,就是合作社與市場、合作社與農牧戶雙向機制出了問題。“既然有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卓史確堅定地說。

2019年8月,“野牛溝鄉牦牛產業綜合體觀摩簽約活動暨野血牦牛產業發展論壇”在野牛溝鄉大浪村舉行。大浪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與唐古拉集團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建立起緊密的合作關系,挖掘畜產品資源,開發新型畜產品,不斷提升生產附加值,形成一個產、銷、供良性循環的合作模式。

卓史確說:“這樣的合作模式比原來簡單的‘公司+合作社’的模式提高了一個層次,雙方不再是簡單的訂單購銷關系,公司還會為合作社提供管理、宣傳等多方面的支持。說白了,就是這個團兒抱得更緊了。”如今,合作社的入社社員已經達到了277戶928人,實現了全村覆蓋。

與大浪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吸納全部牧戶相比,扎麻什鄉河東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郭守元有著不同的見解。他說:“對合作社社員,我們提倡進出自由,這是符合合作社運行規律的。這樣的靈活機制最能保證合作社的穩定運行。”記者 郜晉亮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29-87031703 m.kolcatapi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