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5 10:55:54
位于邯鄲市東部的廣平縣是一個總人口僅有31萬的平原小縣,轄7鎮169個村。2018年脫貧出列后,2019年該縣堅持組織化推進、整建制發展,全力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424.5萬元,同比增長63.5%,且村村都有產業項目,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面開花”,其中92.9%的村收入達5萬元以上,24.3%的村收入達10萬元以上。
作為一個傳統農業縣,廣平何以短時間內在農村集體經濟方面取得這么好的成績?日前,記者來到廣平縣采訪。
黨建統領,規劃先行
6月3日,室外炎熱如蒸,而在平固店鎮東李白營村菌菇大棚內卻格外涼爽,棚內溫度顯示是21.9℃。“這是空調大棚,四季恒溫。在這個環境中,黑皮雞樅菌一年四季都能生長。”廣平縣供電公司駐東李白營村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王金朝介紹說。
東李白營村之前是貧困村,在脫貧攻堅中,駐村工作隊與鄉鎮黨委和村委會共同發力,通過建設菌菇大棚發展菌菇產業帶領全村脫貧出列。脫貧后,在確定村里的集體經濟項目時,“兩委”干部又與駐村第一書記一同開展項目選擇,經過外出考察,召開黨員會、村民代表會等進行表決,并經多次研究討論,確定了三年發展規劃。
目前,村里有4個智能溫控大棚、7個普通溫室大棚,種植黑皮雞樅菌、赤松茸等。“駐村工作隊+村委會+農戶+技術服務”的經營模式不光保證了貧困戶、農戶及技術服務人員的利益,通過利潤分成還增加了村集體的收入。
廣平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海軍告訴記者,在經過縣委常委會研究,確立了2019年“消零清薄”、2020年全部突破10萬元、2021年達到30萬元、2022年沖刺50萬元的農村集體經濟四年發展規劃后,該縣構建了縣鎮村三級鄉村振興責任體系。縣級層面由組織部牽頭,發改局、財政局、農業農村局等黨工委直抓;鄉鎮層面以鄉鎮黨委自身責任體系建設為龍頭,7個鎮黨委全部制定了鄉村振興規劃,并以各村振興規劃為抓手,以村“兩委”帶動黨小組、村民小組兩個小組,以“兩小組”帶動農村黨員群眾,形成了全縣上下一盤棋、齊心協力促振興的工作格局。
在縣委組織部、發改局、財政局、農業農村局等部門牽頭下,全縣樹立“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助力鄉村全面振興”鮮明導向,產業、政策、項目、資金等關鍵因素都向村集體經濟傾斜,并成立縣集體經濟辦公室推動工作落實。
在基層“每個黨支部都是一個戰斗堡壘”,在駐村第一書記、黨支部書記等帶領下,農村黨員、村民代表、入黨積極分子等都作為推動農村發展的重要力量,積極參與村集體經濟發展。
產業扶持,抱團發展
廣平鎮股份經濟聯合總社是該縣首個成立的鎮級聯合總社,“黨委統領、支部掛帥”,35個村集體經濟組織為股東,全鎮5.9萬名村民都持有股份。總社下設網絡科技、人力資源、建筑服務等5家公司,還有食品加工推廣、農業發展交流等4個協會,整合優化全鎮資產、人才、資金等,實現抱團發展,通過利潤分成保證各村集體經濟穩定增收。
根據電商需求,整合全鎮資源,實行訂單生產,帶動柳編、陶藝、食品等產業發展。在廣平縣家居電子商務中心,每天下午都有柳編產品發向全國各地。總社子公司——廣平縣順溜木制品有限公司將原材料和模具交給各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合作社分發到農戶編織成半成品,再經檢驗回收后交給公司進行深加工,完成后再交給電子商務中心銷售。
“一個柳編產品30元,農戶加工收入4元,合作社收益2元,木制品公司收入6元,總社收入8元,商務中心收入5-10元。不僅各村農戶有了就業渠道,各村集體經濟收入也有了保障。”總社黨總支書記、鎮黨委書記王振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位于十里鋪鎮西南的油村,則利用自身優勢打造“中國掛面村”。“油村有很多手工制作空心掛面的小作坊,之前都是幫別人代加工,掙錢少。現在我們成立了油村經濟股份合作社,利用空閑宅基地建掛面廠房,帶動全村掛面生產走向產業化和品牌化經營之路,村民收益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也有了。今年我們還結合掛面文化內涵,謀劃以加工體驗、休閑度假等為主題的鄉村旅游,打造‘中國掛面村’這一名片。”十里鋪鎮黨委書記劉志宏說。
張海軍表示,該縣堅持集團化運營,成立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會,立足全縣開展政策咨詢、信息共享、人才推薦、培訓交流等全方位服務,促進全縣集體經濟與全域旅游、扶貧產業、網絡電商等融合發展。同時各鎮成立股份經濟聯合總社,制定鎮域集體經濟發展規劃;各村成立集體經濟合作社,通過土地入股、勞務入股等將村民組織起來,打造“一村一品”,形成“百花齊放”的良好勢頭。
因村制宜,靶向施策
“我們村離城區近,因為沒有什么特別的資源,除去1.9萬元土地流轉收入外,2018年集體經濟收入還是個空白。在各村都在大力發展集體經濟之際,我們也不甘落后,2019年5月,在環村林帶下建了兩個養鵝大棚,并在當年就實現了集體經濟收入10.18萬元。”廣平鎮紀家寨村黨支部書記呂慶科告訴記者。
張海軍介紹,廣平縣在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中,組織各行政村召開全體村民大會,動員全村黨員干部群眾,結合當地資源、區位、交通等優勢和發展現狀,共同商討、制定符合本村實際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和辦法,探索出了與旅游、特色產業、脫貧攻堅、促進就業、網絡電商資源開發、有償服務等結合的多樣化集體經濟實現形式,確保了集體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目前該縣已培育了種植養殖、箱包加工等特色產業村120個,建成大廟安踏鞋服微工廠等49家,培育家庭農場7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61家,成規模產業扶貧基地26個,涌現了牛莊菌業、富硒唐莊、藝峰果蔬等一批叫得響、喊得亮的農業品牌,打造了云溪谷、新鵝城兩大鄉村振興示范區。
為筑牢集體經濟發展保障,該縣還通過健全三級幫聯、責任倒逼、金融保障、人才培育、考評激勵等多種機制,對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進行長效化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