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8 17:04:08
記者 李傳君
山巒重疊、溝壑縱橫的四川省萬源市,擁有420余萬畝森林、240余萬畝草山草坡,一年四季花開不斷,蜜源植物種類繁多,為蜜蜂提供了豐富的蜜源,養蜂歷史悠久。
2012年,重慶市太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駐萬源,成立了萬源市太一蜂業有限公司,專門從事中蜂養殖、研究、灌裝和銷售。大部分蜂農在公司帶動下采用新式中蜂養法,有效推進了全市中蜂產業化、專業化進程。
目前,萬源市擁有中蜂養殖龍頭企業兩家、養蜂50群以上大戶600余戶、養蜂專業合作社20余家。成立于2014年6月的萬源市養蜂協會現有會員231人,協會成員飼養中蜂20群以上的養殖戶102戶、50群以上養殖大戶53戶。全市中蜂產業年總產值超過1億元。
貧困戶有了短、平、快產業
亂石嶙峋中只有零星的土塊,這里顯然不是搞種植的最佳地點。然而,這里卻有另一道迷人的風景:密密麻麻的蜂巢錯落有致地安放在石頭之間,人一靠近,蜂群便嗡嗡作響。“又到了分蜂的時節。”養蜂人鄧如軍說,如今一年僅靠分蜂就能賣兩萬多元。
鄧如軍的家位于八臺山鎮天池壩村,背靠國家AAAA級風景區八臺山。鄧如軍早年在湖南一個鐵礦打工,2009年不幸出事故致雙手殘疾,2014年被精準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其實,鄧如軍早在2012年就開始養蜂了,但仍采取老式養法,效益不是很好,10余桶蜂一年到頭收入也就3000元-4000元,離他的脫貧致富夢相去甚遠。但也正是這一年,重慶市太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駐萬源,徹底改變了鄧如軍的命運。
“我跟‘太一’公司的人學新式養蜂,還常被縣里組織去各地參觀學習,逐漸掌握了新式養蜂的整套技術。”鄧如軍說,到2013年,他的年收入就達到了兩萬多元,就這樣滾動發展,盡管2014年被識別為貧困戶,但靠他養蜂年年遞增的收入,當年就成功實現了脫貧。
目前,鄧如軍的蜂場共有100余群中蜂,每年產蜜800斤以上,每年各項收入已超過10萬元。“現在我通過微信建群,凡是購買我蜂蜜的,加微信進群一次性優惠10元,現在群里有好幾百個客戶,有蜜了我在群里公告一聲,幾天就賣完了,價格還很理想。”鄧如軍說。
事業上順風順水,鄧如軍還能抽出空來帶孫子。鄧如軍說:“中蜂能充分利用零星蜜源植物,采集力強、利用率較高、采蜜期長,適應性、抗螨抗病能力強,消耗飼料又少,因此非常適合山區定點飼養,完全可以作為山區農戶一個短、平、快的居家產業。”
萬源市不少像鄧如軍一樣的貧困戶同樣靠養蜂實現了脫貧。貧困戶王麗2017年通過飼養30群蜜蜂凈賺了3萬多元,順利實現了脫貧。
“蜂連蜂”戶連戶
萬源市蜜之源農業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創辦人楊毅是沙灘鎮黨家坡村人,2012年返鄉從事肉牛養殖,2015年注冊“蜜之源”公司,利用閑置村小房屋養蜂。
“發展至今,我主要做種群資源保護和推廣,通過繁殖中蜂帶動廣大養蜂戶脫貧致富。”楊毅說,他自己的蜂場一年產蜜約5噸,銷售蜂群2000余群,共帶動周邊20余個村(其中10余個貧困村)2000余戶農民從事中蜂養殖,年總產值約1500萬元。
“蜜之源”對農戶的帶動方式一是通過自有技術人員和聘請專家,對全市貧困蜂農及養蜂愛好者進行免費駐場教學、實地指導。截至2019年底,累計培訓達5000余人次,其中貧困戶占65%以上,帶動全市發展中蜂養殖8000余群,切實幫助貧困戶實現脫貧增收。
公司的帶動方式二是“寄養”模式。村集體利用產業發展周轉資金在公司購買蜂群并由公司代養,蜂群所有權屬村集體,村集體派學員到公司免費技術學習,技術成熟后即可運回蜂群自養。“寄養”期限內公司每年支付村集體10%的養蜂利潤。
帶動方式三是產品回購。“凡是與我們簽訂產品回購協議的村,我們以60-80元/斤的保底價格回購產品,每年收購量在10噸左右,再通過我們自己的包裝銷售到全國市場。”楊毅說,公司注冊了“萬花菲露”和“巴蜀硒”兩個商標,產品深受北上廣等地青睞。
幾年來,“蜜之源”公司及養蜂基地先后獲得國家蜂體系建設示范基地、部級中蜂標準化示范場、達州市龍頭企業、萬源市科技扶貧先進單位、科技型中小企業等榮譽和稱號。
另外,公司與四川農業大學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建立了產學研合作基地和達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研究集成《藥用植物蜜源養殖中蜂配套技術研究與應用》(獲達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和《萬源中蜂種群種質資源保護與推廣應用》科技成果兩項、申請發明專利10余項、申請實用新型發明專利8項,不斷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將物種優勢化為產業優勢
萬源市具有蜜源植物1200余種,萬源中蜂具有體型較大、吻較長、飛行能力較強、耐寒性好、性情溫馴、群勢強、產蜜量高等特點。因此,萬源將白沙、蜂桶等13個鄉鎮列入了“蜂桶中蜂”遺傳資源保護區,2013年11月被確定為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區。
2012年,“蜂桶中蜂”蜂蜜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太一”公司的“萬物生蜂桶蜂蜜”成功上架京東,線下已在重慶、上海、南京、廣州等18個大中城市的大型超市銷售,年產值超過5000萬元;目前公司正準備申請“歐盟認證”,將產品打入歐洲市場。
在“太一”公司的帶動下,長壩鎮幺灘村嘗試了發展集體經濟的“養蜂模式”。從2017年起,該村中蜂養殖從300群起家,到現在共有1200余群,并從今年開始盈利。
“剛開始,我們采取‘公司+村集體+貧困戶’的模式,公司出種群和技術培訓,村集體出場地及一定項目資金,然后吸納一些有意愿養殖的貧困戶,以每戶100元入股;兩年后,我們已成熟掌握了技術,公司退出,這便成了純粹的集體經濟,于是我們又成立了合作社,以‘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更多村民養殖。”村黨支部書記吳汝松說。
目前,屬于村集體的蜂群100余群,共帶動合作社成員186戶養殖1100余群。“今年我們已經取了500斤蜜,賣了5萬余元,下半年我們再取一次,全年純利潤七八萬元沒問題。”吳汝松說,由于是深度貧困村,村里產業發展滯后,基礎設施差,今后集體經濟收入主要用于產業繼續發展和改善基礎設施,等村里產業門類更齊全、集體經濟收入更高的時候才考慮再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