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3 17:41:44
這是一顆有身份的蛋,殼上標注著出生日期、生長過程等相關信息……如今,這顆產自石樓縣的雞蛋不僅走上了人們的餐桌,也開啟了當地養殖戶的幸福生活。石樓許多貧困戶、貧困村,因為進入蛋雞產業循環鏈而脫貧摘帽。對于他們,一顆雞蛋是脫貧的起點,也是奔向小康的重要支點。
國務院扶貧辦、農發行聯合北京德青源農業科技公司(以下簡稱德青源)發起的金雞產業扶貧計劃一經推出,石樓縣便與這顆蛋結緣。
“石樓人堅韌,有恒心,縣委書記、縣長十多次進京洽談,把項目當成縣里最大的事去做。”石樓縣扶貧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任永泉感慨不已。
2017年,該項目在石樓縣落地,占地面積364.26畝,應運而生的縣扶貧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作為投資主體,自籌資金8500萬元,按要求建設廠房、設備等硬件。2018年6月,德青源攜4500萬元的生物資產及流動資產進場,3個月后投產,成為全省唯一實施金雞產業扶貧計劃的縣份。
合作協議中規定:德青源以租賃形式,年付固定資產的10%租金850萬元,期限為15年。石樓縣將租金用于貧困戶資產收益分配和其他精準扶貧工作,帶動3800余名貧困人口長期穩定脫貧。
“850萬元租金分配到全縣113個貧困村,實現資產收益全覆蓋。”任永泉說。
如今,該項目發展規模已達年存欄80萬只蛋雞,日產蛋量30萬公斤。“二期工程實施后存欄將達100萬只。”任永泉最近正馬不停蹄地辦理建設手續。
據了解,德青源是全球領先的生態農業企業,中國蛋雞行業第一品牌。目前在北京品牌雞蛋市場占有率高達71%,產品連續供應香港12年。
“市場供不應求,很難在石樓本地市場買上德青源雞蛋。大多都銷往外地了。”石樓縣一超市負責人告訴筆者。
雞蛋背后的產業鏈 “雞是一樣的雞,而蛋卻是不一樣的蛋。”德青源石樓分公司總經理徐雙喜坦言產品暢銷的訣竅:通過飼養員精心呵護,給蛋雞創造相對舒適的生產環境,從車間溫度、防疫、飼料到產蛋等各個環節,都保證有機產品的標準要求,“經過400多次海關檢測,無抗生素成分,無任何殘留,安全通過率100%。”
5月12日,出石樓縣城西不遠,在“金雞大道”的路牌指引下,一片新穎而整齊的農業園區呈現在眼前。與普通養殖場截然不同,廠里廠外沒有一絲異味,一座座廠房錯落有序,隔離區域內成片的光伏板光彩奪目。“這是利用隔離閑地發展光伏產業,讓附近村民最大化受益。”任永泉介紹說。
生產車間與外界完全隔離,約500米長的運蛋鏈緩緩將鮮蛋輸送至加工車間。30多位工人正在將雞蛋分級挑揀,分類包裝。“月工資3000多元,公司給我們交保險,日子過得不錯。”正在忙碌工作的蘇彥紅介紹,他和工友都是來自各鄉鎮的貧困戶。
目前,該公司生產區為貧困戶安排了200個就業崗位,“二期工程至少能再增加100人就業”。
任永泉用“穩、長、清”三個字總結此項目的好處:風險由政府和企業承擔,貧困戶工資有保障,無風險,為穩;15年穩定收益,期間不會返貧,為長;項目對環境友好,實現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清。
“目前飼料原料可年消化14萬畝玉米產量,雞糞加工有機肥為4萬畝綠色有機農產品提供肥料,形成了一條科學的養殖產業循環鏈條。”徐雙喜介紹,“所有物料和蛋品的物流運輸為當地提供了就業渠道,蛋盒及包裝生產交給了村級合作社,產業鏈上的多個點都可以帶動扶貧。”
據初步統計,蛋品加工中心每年增加稅收500萬元,可帶動石樓3000余人脫貧,再加上直接就業的200人和就業撫養人口600人,總計可帶動3800余名貧困人口長期穩定脫貧。
產業扶貧的新模板金雞產業扶貧計劃探索出了 “有機種植-生態養殖-食品加工-清潔能源-有機肥料-蛋品物流體系”一體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循環農業模式,被認為是農業現代化的成功范例。
“農業現代化帶動脫貧攻堅有著示范性作用和效果。”該項目作為石樓縣立足實際、聚焦精準、對接實施的 “一縣一業”重點產業扶貧項目,從側面也折射出當地良好的營商環境。
脫貧攻堅年底交總賬,各貧困縣補短板、強弱項,做最后的沖刺。目前,我省正值轉型發展關鍵時期,全省上項目、抓發展的氛圍深厚。縣域作為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招商怎么招?招什么樣的商?金雞產業扶貧計劃似乎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模板。
該項目的合作亮點在于,政府重資產投資,公司輕資產進入。這種全新的合作模式找到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契合點,符合市場需求和發展規律。特別是能充分激活整個循環鏈上多個扶貧點,群眾可以零風險參與,對當地經濟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帶動效果。
一顆雞蛋引起的連帶效應正在激活一個縣域的創新能力。據了解,石樓縣已與省農業龍頭企業大象集團展開合作建設,將以“金雞模式”的復制版,發展生豬養殖產業,從而帶動更多人脫貧致富。
中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