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9 18:49:21
悠久的種植歷史是馬陸葡萄的一張名片,但這塊金字招牌卻在綠色認證過程中成了“攔路虎”。近日,記者從嘉定區馬陸鎮農業服務中心了解到,馬陸葡萄園區由于歷史原因,分布較為零散,大部分小農戶不能滿足“50畝連片”的綠色認證“準入標準”。在全市大力推行綠色認證的浪潮下,馬陸葡萄這樣的老牌產區該如何平衡舊法新規,持續發展呢?
“新的葡萄產區通常以企業的形式規劃發展起來,規模面積對他們來說不是問題,但在我們這些老產區,推行綠色認證的難度要困難得多。”馬陸鎮農業服務中心負責人感慨。據了解,依照200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有五名以上符合一定條件的成員就可以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當年的合作社法對規模等細節并未做出太多限制。因此,當時產區內的合作社規模并不大,且擁有三至五畝地的小農戶依然占了絕大部分,與合作社的聯系也較為松散。而結合馬陸鎮政府推行的“家家富”模式,10年前,馬陸葡萄種植戶就實現了每畝收入過萬。這本“致富經”延續至今,直到綠色認證相關規定中出現了新的要求 —— 經濟作物設施栽培最低規模必須達到50畝以上,露地栽培的必須達到100畝以上。這意味著,分布零散、未集中連片的馬陸葡萄產區如果不做出調整,大部分農戶將失去綠色認證資格。
于是,去年12月份開始,馬陸鎮農業服務中心召集了20多家合作社開展內部討論,決定做實合作社模式,以“合作社+農戶”的方式進行探索,讓零散農戶和合作社按照地塊集中的原則,連片有隔離的規定,重新組合,統一農資,讓合作社牽頭,帶領“加盟”的小農戶一起申報綠色認證。
成立于2011年的上海展信葡萄合作社,就是今年牽頭申報綠色認證的合作社之一,目前已有6戶農戶簽署了協議,有意向跟著社長徐海峰“干”,合作社的總體規模擴大到了100畝。“合作社本身的規模在‘及格線’邊緣,加上這6戶每家8-10畝左右的規模,申報起來更有底氣了。”徐海峰說。
雖然申報綠色認證的審核周期長達一年至一年半以上,并且只有在獲得證書后才能申領補貼,意味著前期生產成本的增加,但選擇加入合作社的小農戶們都更看重獲得綠色認證后的“長遠效益”。“品質上去了,銷路打開了,收入自然就高了。而且以后有社長帶著我們干,鎮里還給我們發了免費的農藥、殺蟲燈和黃板,減輕了不少壓力。”一名加入展信合作社的農戶說。
4月前后,結合今年正在推行的“國家地標保護工程項目”,馬陸鎮從申報環節開始投入鎮級補貼,將綠色生產技術推廣所需的農藥、綠色防控用品等農資免費提供給所有申報綠色認證的合作社和農戶。同時,為了理清工商注冊成員跟新成員之間的法律關系,農戶均根據自愿原則簽署承諾書,也為日后發展和管理提供保障和基礎。
目前,整個馬陸葡萄產區已經獲得綠色及有機認證的規模約850畝,共計3家合作社。如果該批次合作社可以順利通過綠色認證,馬陸產區的綠色認證率將達到50%以上,超過嘉定全區30%的平均發展目標。“我們今年才正式開始這項工作,只是在探索現有條件下如何進行綠色認證,促進產業升級,最終能通過多少還未見成效。但通過做實合作社模式,零散的農戶難以管理和對接的問題將有所改善,合作社也可以制定規章制度轉變果農分散經營的模式,提高集約化程度。”馬陸鎮農業服務中心負責人表示,日后馬陸葡萄產區還將統一銷售,繼續提升生產技術和品質,優化管理手段,升級產業發展理念。用徐海峰的話說:“雖然我們這些社長以后肩上的責任更重了,工作量更大了,但馬陸葡萄是我們共同的品牌,一家人家發展得再好也沒用,百花齊放才是真的好。”